周麗娟
[摘 要]言語表達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從低年級開始,就有一些孩子在課堂上不敢或不愿主動進行表達。因此,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不妨嘗試采用“微情境”下的話輪形式,基于兒童特點改進課堂交際方式。立足教學原點,精心選擇,善用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表達的樂趣,獲得主動表達的信心,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努力摘取“語言之果”。
[關鍵詞]低年級;表達能力;微情境;話輪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4-0088-02
表達和交際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語文課堂上,囿于時間限制和學生言語發(fā)展的層次差,總會出現課堂交際主動權被少數孩子搶占或交際范圍不廣的現象。鑒于此,筆者認為低年級語文課堂上可以嘗試采用“微情境”下的話輪形式,提高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
一、關鍵詞的厘清
1.微情境
“微情境”是指相對簡單、不需要兒童進行太多角色轉變的情境,它或許只是一個話題,或許是一個相應的場景。同時,“微情境”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固定,讓每個學生都能有針對性地對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梳理,提高學生參與表達的熱情。
2.話輪
話輪(turn)是會話的基本形式,會話參與者每個人輪流說話,就叫“話輪轉換”或“話輪替換”。話輪一般常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在語文課堂上借鑒這一形式,變常見的二人交流為多人參與,學生在課堂上能實現最大程度的交際,從而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面,切實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二、反思:向“小眾化”邊緣行走的言語交際
當前,語文課堂上兒童的言語交際存在走向“小眾化”的風險。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無定式,被“包辦”的互動討論
為什么兒童在課堂上會成為沉默的看客?因為課堂上交際情境的出現都是穿插在教學過程中,有些甚至是隨機生成的,留給學生思考、組織語言的時間很短,學生思維缺乏緩沖的余地。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有些學生會因此本能地選擇等待或逃避。這部分學生分布在全班各個學業(yè)水平層次的孩子中,他們缺乏主動交流、表達的欲望和能力,在課堂師生、生生交際過程中處于弱勢。長此下去,不利于其表達和交往技能的提升,課堂交際將走向“小眾化”。
2.走過場,被“專利”的交流展示
語文課堂上的交流展示,往往需要較強的言語組織和控制能力。此時,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往往就會不由自主地承擔起了這項任務,其他學生則變成了聽眾。當上述情況反復發(fā)生時,那些總是充當聽眾的孩子就會漸漸對自我表達失去信心和期待,交流展示也因此成為他們眼中不關己的環(huán)節(jié),從而變成了少數學生或合作小組的“專利”。
3.缺個性,被“拷貝”的體驗表達
筆者發(fā)現:很多學生在參與交流時,小手舉得特別高,但真正進行表達時,往往與前面學生陳述的在內容或形式上相似或相同。這樣的言語交際看似熱鬧,但充其量只是拷貝式的復述,而不是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個體獨特體驗,走向了思維模式上的“小眾化”。
三、探尋:循著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行走
(一)基于兒童特點變革交際形式
“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課標為語文課堂中的言語交際指明了方向。教師應著力變革交際形式,以激發(fā)兒童交際興趣為目標,這也決定了“微情境”下話輪的基本特征。
1.微難度,指向全員參與
“微情境”下的話輪設置,在一段時間內以一個細小情境的固定話題為切入口,給學生留足思維緩沖所需的時間,最大限度降低言語交際的難度,指向全員參與。學生可圍繞設定好的情境和話題提前準備,避免旁觀現象的發(fā)生。
2.微時間,把控交際進程
“微情境”下的話輪設置,根據兒童生理發(fā)展的特點,把時間掌握在3~4分鐘內。學生課前根據給定的情境進行準備,以隨機抽取、小組推薦或組際輪轉等多種形式確定進行交際匯報的學生,然后集中進行交際評論,這樣既能有效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又因選擇發(fā)言對象的不確定性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避免學生產生“看客”心理。
(二)回歸兒童本性選擇交際方式
兒童充滿表達的欲望,關鍵是找到打開他話匣子的鑰匙。即他們的生活體驗。尊重兒童的本性,把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促進他們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1.不拘一格的交際地點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課堂上的交流往往讓一些孩子興致缺缺。昔日孔子與弟子春游泗水,河邊論道,同樣,“微情境”下話輪的開展也可抓住契機,隨時隨地進行?!疤槭袌觥被顒訒r,看到幾個孩子圍坐一起在休息,筆者走過去與孩子一同坐下,開始話輪:你賣出去什么?買到了什么?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什么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全然不見課堂上的拘謹與羞澀,急切地訴說著,還有一些學生看到這一場景后也興奮地加入進來,參與話輪的人數漸漸增多,范圍在不知不覺中就擴大了,交流也更深入了。
2.見縫插針式的交際時機
“微情境”下的話輪,這些情境可以在兒童感興趣的活動中隨機生成。午間閱讀時間里,兩個孩子頭挨著頭共同閱讀一本書,邊讀邊討論著什么。走過去,加入孩子的討論,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你來我往中,話輪就已經展開了,學生卻渾然不覺,只是無拘無束地交流自己的觀點。在這樣見縫插針式的引導下,參與的孩子都能暢所欲言,享受言語交際的成就感。
(三)立足教學原點著力言語發(fā)展
1.精心選擇,安排話輪內容與形式
兒童交際的話題是豐富多彩的,可來自于家庭生活,也可來自于學校生活。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與擴充是合理安排話輪內容的途徑之一。教材每個練習后面都有口語交際的內容,可以此為基點,在整個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圍繞此話題展開交流。如,在“指路”這一活動中,可先選擇學生最熟悉的情境:說說你到學校該怎么走,要求孩子事先自制好路線圖和說明,利用每堂語文課前三分鐘隨機抽取四名學生開展話輪,互相詢問并回答。等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話輪中后,再拓展到學生生活中的其他場所,引導學生將話輪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延伸。這樣安排話題不僅貼近學生實際,生動有趣,而且因為事先讓學生準備好,降低了表達時的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話輪中來。同時緊扣了教材,在遵循兒童認知水平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有效地活化了教材,讓學生的言語交際技能隨著話輪的深入不斷提高。此外,教師可以適當豐富話輪主題內容,從日常學習、生活中孩子特別感興趣的點入手,組織學生圍繞某一熱點話題展開話輪,讓言語交際與生活交融,使學生的語言更豐富并貼近真實。
2.善用評價,提升交際熱情與技能
在進行話輪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并引導學生展開評價,做到評價及時貼切、靈活多樣且具有激勵性,從而實現話輪的有效持續(xù)。針對參與話輪的每個孩子,教師的心中應該有“層”。對于層次較低的孩子,引導評價的重心可落實在態(tài)度、外部表現力上;對于言語技能發(fā)展較好的孩子,則可將中心移到交際內容本身上。在評價重心不停轉換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消除課堂交際的緊張感。同時,學生也能從評價中獲取相應的信息:除了自己所說的內容,還可以說說什么,怎樣說還會更好。在連續(xù)的交流和評價反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應基于兒童本位,不斷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靈活開展“微情境”下的話輪,循著兒童言語水平的發(fā)展行走,引領學生在不斷深化的交際中摘取“語言之果”。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