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會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錯誤資源,認真分析和總結,并加以正確利用,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面對教學中的錯誤資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及時修正;要創(chuàng)新思維,寓教于樂;要創(chuàng)造氛圍,情境糾錯。
[關鍵詞]語文教學;錯誤資源;及時修正;寓教于樂;情境糾錯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6-0020-02
在教學活動的進程中,由于小學生的年紀小,認識尚淺,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對于所學的知識內容可能在認識上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但這些錯誤的出現是學生學習和進步的必經之路。作為小學教師,要善于分析和總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出現的錯誤之處,并加以利用,將這些錯誤轉換成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達到“變錯為寶”的目的。
一、發(fā)現錯誤,及時修正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以及批改學生作業(yè)的過程中,應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出現錯誤的關鍵點和原因,并運用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積累,適當增加和改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放大,將錯誤出現的原因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其中,引領學生更好地對此類錯誤進行審視和辨析,避免在以后的學習中再出現類以錯誤。
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yè)的時候,會時常碰到學生寫錯別字的情況,而且有一些錯誤是多數學生的“通病”或是某個學生的“一貫做法”。這樣的情況首先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因為有一些錯誤相對來說不太明顯,如“己”“已”“巳”分不清楚,“戊 ”“戍”“戌”不能準確掌握,“兔”“免”不能辨析,“崤”“淆”總是用錯等。有一部分錯誤是由于學生在作業(yè)完成的過程中不認真、不用心所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正確掌握相關文字的寫法。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其中的問題,制定較為高效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如編寫一些記憶法則等,常見的有:“‘己平‘已半‘巳相連?!?“橫‘戌點‘戍‘戊中空?!边@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增強學生記憶的趣味性,同時也能提高教學的準確性。
二、創(chuàng)新思維,寓教于樂
錯誤和失敗是學習的路途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有錯誤的指引和奠基,才保證了學生最終獲得知識。錯誤是進步的階梯,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需要正確看待這些“臺階”,從學生的錯誤出發(fā),向著正確的方向指引學生,更正他們的錯誤觀念,運用新型思維方式,采用較為新奇和有趣的方法來教育和指導學生,使學生的錯誤轉變?yōu)閷氋F的財富。
若想要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但只是這樣還不夠,還需要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靈活解決學生由于能力、見識以及年齡等方面的限制所帶來的理解偏差、認知不清等問題。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教師要抓住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錯誤,引導學生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獲得較為新奇的學習體驗。就拿《孔子游春》一文來說,教師可以在課程的進行過程中設置小問題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如提問:“水是什么形狀的?”由于年齡因素,學生可能會說是圓的、方的、長的……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類的錯誤回答,借用孔子對于水的形容“水沒有一定形狀,或長或方,流必向下,和順溫柔……”來導入本堂課的學習。
另外,在講解到孔子將水形容為君子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散思維,一方面討論孔子的形容正確與否,并說出自己對于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另一方面依照類似的例子,再將水進行擬人化的描述。當然,對于不同的觀點,教師還要進行引導和點撥,如學生對于將水看作是君子的這一說法存有不同的意見,一部分學生會想到“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水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活水平的進步和提高;一部分學生會想到水的可怕之處,如水會造成山洪、泥石流爆發(fā)、河流決堤等自然災害,不但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嚴重的甚至會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因而認為水不是君子。這類事件的發(fā)生就是我們所說的動態(tài)偏差。這時候教師不能急于否定某一種想法或認識,而應該與學生一起仔細分析,針對水的性質進行辨別,同時引領學生進行思考,最后讓學生意識到:孔子的說法應值得肯定。其一是因為水資源的運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有效動力,水所發(fā)揮的作用確實能夠體現出君子氣度;其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一些由水資源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多是由于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fā)所致,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而揚善懲惡也是君子行為;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在生活中應注意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采取修建水電站、修建防護林等措施來避免或降低這些自然災害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針對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一些突發(fā)情況,教師要善于應對、敢于應對,更要巧妙應對,既不能打擊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更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知識。
三、創(chuàng)作氛圍,情境糾錯
身為教師,都希望學生的回答能夠一語中的,但愿學生能夠與課程設置或是自己的想法一致。正是由于這種心理,教師往往對于正確的答案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表揚,而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學生的錯誤和偏差。其實,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各種答案和認識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品味和賞析,甚至是情景重現,將學生的想法呈現出來,讓他們自己發(fā)現錯誤,并加以改正。這樣的過程,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如《船長》這篇課文,描述了由于在行駛過程中遇到事故,“諾曼底”號即將沉沒,哈爾威船長沉著冷靜地指揮,使得救援活動能夠高效而有序的完成,但是船長卻隨著“諾曼底”號沉入了海底。在對船長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時候,學生可能會不以為意。我曾經旁聽了一堂課,課上一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哈威爾船長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對于沉船的事情難辭其咎,很可能被救回去也要面臨較嚴重的刑罰,因而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加壯烈,選擇隨船沉沒?!碑敃r也有同學附議。而授課教師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教師沒有直接否定這個學生的想法,他首先將當時的故事背景做了更加詳細的介紹,并請幾個學生分角色地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有感情地朗讀,將當時的情況之緊急、情形之惡劣完美呈現出來,使得學生仿佛重新看到了當時的場景。完成情境創(chuàng)設后,教師問學生: “哈威爾船長的沉著指揮救了所有人的生命,他有沒有完成自己的職責?在他把最后的求生機會讓給船員的時候,他是不是可以選擇自己去爭取這一機會?就算沉船事故會追究船長的責任,可是面對生死與懲罰,何輕何重呢?”在這一系列的情景再現和問題指引之下,學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認識不足,對于哈威爾船長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錯誤想法和偏差觀念,對其進行分析和加工,將其轉化成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周亞新. 因勢利導,變錯為寶——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導航, 2016(3x).
[2] 劉佳.變“錯”為寶,錯誤也是別樣的美麗——談小學語文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7(5).
[3] 施怡.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 新課程(小學), 2013(9).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