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教育理論就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主張把教育放到生活這個大的書中,不要禁錮于小小的課室內,要在生活中學習,把學習放到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語文學科知識更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教會學生將理論知識其運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習的過程與對生活認識的過程相一致。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幅景、無不充滿語文的氣息,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語文,可以說,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是語文。但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經(jīng)常會變得枯燥、單調、無趣,學生被困在書本的牢籠里,語文課脫離了生活,使得學生越來越對語文失去興趣。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恢復對語文的興趣,高高興興地上語文課,高高興興地寫好作文?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從生活出發(fā),將語文課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我覺得,要做到語文生活化,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
1.聯(lián)系生活,感悟語文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語文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課文中生活的相似性體驗。如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為了要學生體驗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在平常生活中流淌的親情,我引導學生回憶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在平時是如何尊老愛幼的,如何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的。一位平時較調皮的男生說,他家里比較窮,每當過年過節(jié),父親總是盡能力準備好最豐盛的飯菜,好吃的總是往爺爺奶奶和小孩碗里夾。一位女生說,她的奶奶已經(jīng)病了好久了,媽媽每天上班前要幫她洗刷好,準備好早餐。下班回來做飯要做兩份,因為奶奶吃不了太硬的東西,還經(jīng)常先喂奶奶了自己再吃,她看了很感動,也經(jīng)常幫爸爸媽媽做家務,照顧奶奶,雖然累,但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此刻我抓住時機說:“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溫馨的場景,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愛護就能隨時感覺得到。同樣,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也是講述一家人和諧溫馨的場面的。”在隨后的學習中,同學們做到了和作者情感的體驗與共鳴,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2.聯(lián)系生活,感悟文意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币虼耍诮虒W中讓學生結合生理解文意,讓文章貼近生活。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讓學生畫一畫百草園和在三味書屋上課的情景,通過圖畫,使學生更準確地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二、讓語文走進生活
語文教學要做到“教學做”同步進行,即根據(jù)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是老舍《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我是留到了11月下旬才和同學們學習。在學習時,我首先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感受濟南冬天的特點,然后再組織同學們走出教室,到校園尋找冬天的足跡,并告訴他們,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方法去感受冬天的到來。于是很多女同學到樹葉還未完全凋謝的大樹底下,撿起剛剛落下的樹葉,還有一群同學在操場上感受溫暖的陽光,后來他們還玩起了游戲,還有幾個同學,居然站在巷子口,感受刺骨的寒風?;氐浇淌液?,我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同學們都很開心,講了很多獨特的感受,我想這都來自于他們親自去生活中體驗那種快樂。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所以在生活中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精彩。
三、在語文教學中再現(xiàn)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難點,在中高考所占分值比例也高。要寫好作文,對生活就要有深刻的感悟。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養(yǎng)成留意生活、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要注重對生活經(jīng)驗的提煉和再造,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現(xiàn)到作文中的能力。在平時的作文里面,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對生活細心觀察的片段,記得有一個學生在作文里寫道:“那天狂風怒吼,原來很冷的天突然好像又降低了幾度,我飛快地跑出學校準備獨自回家,可是,在校門我卻看見了一個人,黑壓壓的天下,凜冽的風中,那人不住地顫抖。風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親!風吹著他的白發(fā),父親的白發(fā),一次次被狂風壓倒卻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在這樣的天氣他還出現(xiàn)在這里,我知道是為了誰……”這個就是細心觀察了生活的結果,是在作文中再現(xiàn)了生活。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