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琪安 李臘梅
歷史高考備考教學承擔著“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重任,但因任務急迫、時間緊張、競爭激烈,教學首先考慮“效益最大化”,造成學科教育目標、特別是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疏離。本文試以一節(jié)高考課堂的實踐為例,談談如何在高考備考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體會。
一、作為備考“史料”的兩封戰(zhàn)國家書
第一封:寫信人“黑夫”,收信人“中(衷)”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jié)(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襌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愿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茍得……
毋恙也?辭相家爵不也?書衣之南軍,毋……不也?為黑夫、驚多問姑姊康樂孝須(嬃),故尤長姑外內(nèi)……為黑夫、驚多問東室季須(嬃)茍得毋恙也?為黑夫、驚多問嬰記季事可(何)如?定不定?為黑夫、驚多問夕陽呂嬰、匾里閻諍丈人得毋恙……矣。驚多問新負(婦)、妴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丈人,毋與……勉 ????????????????????????????????????????????力也。
第二封:寫信人“驚”,收信人“衷(中)”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nèi)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錢衣,愿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迷劐X矣,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
驚多問新負、妴皆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兩老……驚遠家故,衷教詔妴,令毋敢遠就若取新(薪),衷令……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為驚祠祀,若大發(fā)(廢)毀,以驚居反城中故。驚敢大心問姑秭(姐),姑秭(姐)子彥得毋恙……?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二、教學探索:兩封戰(zhàn)國家書的“史料”解讀
(一)史料時空信息實證
上述秦國家書中的“黑夫”信中,提到“二月辛巳”,據(jù)考證是公元前223年,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即將結(jié)束;“黑夫”從戰(zhàn)場“淮陽”(今河南淮陽)寄信回家鄉(xiāng)安陸(今湖北云夢縣)?;搓柟欧Q“陳”,為西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春秋末年楚國滅陳,戰(zhàn)國末年楚頃襄王遷都于陳。
春秋戰(zhàn)國之間是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時期,但“史文缺佚,考古者為之茫昧”,主要史料只有秦史官所記簡陋《秦記》和縱橫家書之類,這導致《史記》中的戰(zhàn)國史實多有殘缺紊亂。云夢秦墓封存兩千多年,沒有遭到破壞,其中家書的發(fā)現(xiàn),為難得的第一手史料,有力充實并糾正了現(xiàn)有秦國史料,歷史價值難以估量。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眱煞饧視闹饕獌?nèi)容是問候親人;要錢要衣服;打仗可以掙到軍功爵位;戰(zhàn)事緊急,治安不靖;囑咐家人平安。(此處略去詳細釋讀過程)
在戰(zhàn)亂頻繁、交通不便、又書寫困難的古代社會,能有這樣的家書極其不易,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更是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其教育教學功能巨大。
(二)歷史解釋
1.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細節(jié)審視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率軍60萬,經(jīng)陳(今河南省淮陽)之南屯軍掃平輿(今河南平輿北)。楚國傾全力迎擊秦軍。王翦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項羽祖父)。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至此基本完成。楚國占據(jù)的江淮地區(qū)是秦國統(tǒng)一的最后障礙。據(jù)《史記》描述,秦楚大戰(zhàn)是傾國之戰(zhàn),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以全部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項燕屢次挑戰(zhàn),秦軍始終不出戰(zhàn)。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好吃好喝,并與將士共餐。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楚軍因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王翦立即率軍追擊,發(fā)起突擊,大敗楚軍,楚國隨之滅亡。秦士兵“黑夫”的家書所寫“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正是秦楚決戰(zhàn)期間,要打不打狀態(tài)。
戰(zhàn)爭間隙,秦將翦“休戰(zhàn)”養(yǎng)兵,士兵才有空閑思家寫信。當時,竹簡木牘是日常書寫材料,以毛筆墨書隸體字。與楚國文字相比,秦國文字顯然經(jīng)過簡化,教育普及程度也比較高,起碼普通士兵也能書寫。
信中,黑夫、驚兄弟為什么急著向家人索要錢和布?秦兵軍營里,除了吃穿玩,有哪些事情要花錢?買來布怎么制成衣服?士兵自己做衣服,是否表明秦國士兵都要自負戰(zhàn)衣糧草軍械?如果自己裝備,必然有貧富差距;大部分秦軍戰(zhàn)士的裝備簡陋,表明秦歌《無衣》所唱“執(zhí)子之手”(戰(zhàn)友兄弟赤膊攜手而戰(zhàn))是真實的;部分戰(zhàn)士軍營生活艱苦,四季衣服少有更換,自己縫補舊衣,戰(zhàn)場上搶敵人衣服,軍糧沒保障秦兵生吃馬肉甚至人肉也不盡是傳說。
黑夫信中寫:“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這是問家里的爵位有沒有頒下來,沒來告訴原因。秦國自商鞅變法起,獎勵耕戰(zhàn),士卒只要立功,就可以獲得爵位,改變社會地位。三兄弟的父親不存,是否戰(zhàn)死或過勞死為這一家換來封爵并改善生活?否則窮家小戶,兩兄弟要錢也不可能。
2.戰(zhàn)國社會生活
“驚”“黑夫”和“衷”三兄弟家在安陸,家中有母親一人?!绑@”已結(jié)婚,妻子為“新負(婦)”,有一個女兒“妴”(能上山打柴)。另有姑姑、姐姐之類親人,還有鄰居或朋友。這是一個男人多參戰(zhàn)、女人守家的時代。
秦國自商鞅變法起,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編訂戶口,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黑夫家三男征二,可能導致家中勞力不足,導致軍人遠征掛念家中親人。
“驚”在信中說:“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狈从城剀娬碱I(lǐng)地治安狀況不佳,也引發(fā)思考:秦人如何統(tǒng)治新占領(lǐng)的土地呢?“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原居民逃亡,秦國移民“實”地,即將秦國罪犯遷到新地,以充實開發(fā)。當時刑徒眾多,表明犯罪率高,也表明秦法嚴苛,進一步表明秦的統(tǒng)一過程艱巨,統(tǒng)一后社會矛盾嚴重,各地反抗風起云涌。到秦二世時,反秦起義軍的首領(lǐng)幾乎都是有罪之徒,如劉邦、張良、黥布、項伯、陳勝、吳廣,等等。
秦軍士兵能寫家書,表明得到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也表明戰(zhàn)國秦漢時的教育發(fā)達,平民百姓有一定的受教育渠道。
兩封家信中,赤子情、手足情、親友情溢于言表,跟今天的我們沒有任何隔閡;家信還反映了秦朝百姓的日常生活關(guān)系,如婆媳矛盾、姑嫂矛盾、兄弟矛盾等。家書用詞講究禮節(jié),對家人的囑咐嘮叨,顯示了濃厚的孝悌親情,表明法家治下的秦國社會也講究儒家倫理,其家國情懷歷經(jīng)兩千多年沉埋,依然熾烈如火。
兩封家書是怎樣送回家鄉(xiāng)的?據(jù)史載,中國殷周時代就已建立郵驛制度,但官郵只傳遞官府文件,不許私帶書信,一直到宋朝才有“私書附遞”規(guī)定,明朝以后才出現(xiàn)民間郵遞?!昂诜颉焙汀绑@”這兩個戰(zhàn)國普通士兵的家書,不可能官郵,也沒有私郵,只有一種可能:由服役期滿的老鄉(xiāng)回家探親時帶回。
大哥“衷”為什么沒有征戰(zhàn),而讓弟弟們出征?有可能是身體原因。他的兩個弟弟最終戰(zhàn)死沙場,以生命換來軍功,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兩兄弟魂寄家書,“衷”在臨終前必囑家人將家書入墓陪葬,才會有我們今天的“相見”。
三、教學反思
兩封秦國家書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情感性,給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教學操作空間。結(jié)合教科書的知識體系背景,教學過程中進行體驗式、想象式設問、推理,展開深度思考,真有驚心動魄、豁然洞天之感,啟示豐富。
(一)辯證看待“史學只是史料學”觀念,提高史料選擇水平
在史料價值方面,我們要辯證看待傅斯年的“史學只是史料學”概念,傅先生的真實意思有兩層:一是歷史研究要盡可能多找新史料,在多重史料中尋求真實;二是在多個事件的史料比較中尋求內(nèi)在聯(lián)系。歷史旨在求真,但“真”是相對的,史事的“真”與事件相關(guān)人的心路歷程的“真”相輔相成,只有了解當事人心路之“真”,才可能接近史事之“真”。傅斯年也注意到自己觀點的流弊——即把所有文獻當作史料,所以他也強調(diào)史料的相對性:一是主張整體利用史料,在整體下研究局部;二是在讀書熟悉舊史料基礎上擴張新史料,讓新舊史料得以重組。
(二)堅持辯證唯物史觀,深度挖掘史料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價值
歷史知識的主要特征是歷時性、結(jié)構(gòu)性、規(guī)律性,即使是“直接史料”,也會受當事人的身份、地位、角度、關(guān)系等客觀條件不同,以及利害有別等主觀因素,往往異同互見,千差萬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從中找到有效信息就非常關(guān)鍵。核心素養(yǎng)是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但它強調(diào)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國家書具有真實而客觀的史料價值,其核心素養(yǎng)含量極高,具有很好的教學價值,是非常好的訓練素材。
(三)人性情懷應該貫穿歷史備考教學全過程
民國年間,傅斯年先生在提倡“史學只是史料學”觀念時,還在歷史教育的層面提倡把歷史知識當作人學,了解人類及人性。教學實踐表明,基于客觀“史料”史事之“真”,總是與歷史相關(guān)人的心路歷程的“真”相輔相成,只有更多地了解所有當事人記述的心路歷程,才有可能更加貼切地接近所記事件的真實,這是歷史教學強調(diào)人性情懷的重要原因。
本文中的秦國家書是歷史小人物的真實心態(tài)反映,它所體現(xiàn)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家國情懷”啟示尤為珍貴——小史料可以見大歷史,小人物可見證大時代。在民主時代、信息化時代,歷史正在走向大眾,人民大眾本來就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種觀念應該貫穿歷史高考備考全過程。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