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一種宣揚萬事虛無、與世無爭和追去自我的“佛系”理念在青年群體內迅速傳播開來。佛系青年作為一個亞群體,在網(wǎng)絡的推動下迅速發(fā)展壯大。作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主陣地的高校,要對這一現(xiàn)象保持警惕,正確認識“佛系現(xiàn)象”,并針對性地從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和活動開展等方面開展工作,避免青年思想陣地被其中的萎靡頹喪元素所侵蝕。
【關鍵詞】 青年群體 佛系現(xiàn)象 教育 引導
“佛系現(xiàn)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日本某雜志提出的“佛系男子”概念,在日本社會中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2017年末,隨著網(wǎng)絡元素的注入和部分商家的刻意推廣,“佛系”之風迅速在中國壯大,一夜之間,“都行,可以,沒關系”等“佛系”用語成為網(wǎng)絡熱詞,在追求個性化的青年學生群體之中興起了一股熱衷于給自身貼上“佛系”標簽的熱潮?!胺鹣惮F(xiàn)象”開始在校園內產(chǎn)生巨大影響,高校工作者應當對“佛系現(xiàn)象”正確認識、合理對待,正確引導青年學生群體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一、“佛系”青年學生群體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學者、思想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寫到“當今的日本年輕人,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的狀態(tài)……愛拼才會贏是上一代傳唱的往事,胸無大志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1]當前,青年學生群體通過“佛系”概念,來表達自身對于校園內外各項事物的“沒關系、無所謂”的態(tài)度,向外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看似低欲望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若進一步分析這一亞群體,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標榜佛系的青年學生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是與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他們更多傾向于始終保持一種簡單化、單一化的生活節(jié)奏,在面臨選擇時傾向于不作為或者少作為,對待學習、對待生活都缺乏足夠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們對待生活沒有欲望,失去了生活本應有的熱情和趣味,感覺生活平淡無奇,不愿意嘗試改變,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得過且過。”[2]
在校園內,以“佛系”作為自我標簽的青年學生群體日益增多,這一游離于主流文化價值理念之外的群體,在思想、行為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一些不同于傳統(tǒng)的青年學生群體的特征。
思想上,“佛系”青年們主張以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事物。當代青年學生群體在面對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和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時,一旦出現(xiàn)力不從心或煩惱厭倦的情況,就很容易接受“佛系”文化價值理念。在思想上表現(xiàn)為對身邊事物的判斷不再以實用價值、內涵意義作為標準,而是以個人的喜好、舒適度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據(jù),對待身邊的事物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tài)度。
學業(yè)上,“佛系”青年們大都以無所謂的態(tài)度去面對成績上的“得失”。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教育的考核形式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學習成績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隨之增加。青年學生群體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對于學習成績的關注度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下降趨勢,在成績優(yōu)秀時不會為此感到高興,在成績落后時也不會因此而感到難過。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隨緣、無所謂”的態(tài)度。
人際交往方面,“佛系”青年們保持絕對中立的立場,淡化自我意識,追求個體的寧靜狀態(tài)。人際交往是社會活動中非常核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青年學生群體在網(wǎng)絡推動下的多元文化價值理念的影響下,對于個體自由尤為看重,非常強調個體的獨立、自由,無法從與人交往的復雜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滿足感、愉悅感。對于追求個體的自由和寧靜的青年學生群體來說,人際交往中的情感付出、情感聯(lián)系等必要要素成為了一種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因此,他們更強調在人際交往方面保持絕對中立的立場,沒有任何傾向性,淡化自我意識,逃避所有可能的矛盾沖突,從而追求個體的寧靜狀態(tài)。
校園活動參與方面,“佛系”青年們采取不關注、不討論、不參與的“三不”策略。校園活動是青年學生群體的集體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網(wǎng)絡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線下活動轉向線上,面對面交流轉向屏幕前交流的當下,對于青年學生群體認識集體、融入集體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一方面校園活動受限于場地、資金、活動策劃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缺乏足夠的創(chuàng)新性,過于重復與枯燥,對于青年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群體當前的信息獲取和活動參與渠道越發(fā)豐富,小眾化的圈子文化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吸引力。這就使得青年學生群體面對校園文化活動時,往往采取不關注、不討論和不參與的“三不”策略。
二、“佛系”青年學生群體的成因及危害
“佛系”青年學生群體的形成,主要原因有兩點。
從內因上來看,隨著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當代青年學生群體在物質上享受到了充足的發(fā)展紅利,造成青年學生群體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和壓力教育。當代青年學生群體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社會壓力時,時常無法面對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競爭失敗的局面,從而傾向于選擇逃避競爭和社會所給予的生活壓力,選擇過一種自我安慰的“佛系”生活;從外因上看,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化,也帶來了不同文化和價值理念的交流融合,當代青年學生所受到的價值觀教育的來源和內容都不再單一,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態(tài)勢,“佛系”現(xiàn)象實質上就是一種在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價值理念碰撞后的新興文化價值理念。而這種具備了“反傳統(tǒng)、反常規(guī)、反競爭”的新興文化價值理念,對于追求個性表達和脫離傳統(tǒng)文化體系束縛的青年學生群體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佛系”青年學生群體的形成本身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價值理念在校園生活中具象化的成果?!胺鹣怠蔽幕瘍r值理念在調節(jié)情緒、舒緩壓力等方面對于青年學生群體存在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對于當代青年學生群體來說,“佛系”文化本身固有的一些“先天不足”,對于青年學生群體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存在著較大的危害。
首先,“佛系”文化所倡導的“努力無用論”消解了當代青年學生群體的奮斗意識。青年學生群體的努力奮斗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而當前流行的“佛系”文化價值理念主張努力奮斗將會帶來壓力與痛苦,所以不努力的生活才是無須承受壓力與痛苦的幸福生活。如此消極的奮斗觀很容易獲得正在承受較大的學業(yè)競爭壓力和對即將到來的社會競爭壓力充滿畏懼感的青年學生群體的認同,造成青年學生群體在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學業(yè)任務和社會職責時,形成一種敷衍了事或者消極避世的行事風格,造成整個青年學生群體精神上的消極化。這種精神上的消極化過程,顯然會讓青年學生群體形成消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僅不利于其個人的成長發(fā)展,更不利于國家精神、社會風氣和民族氣節(jié)的塑造。
其次,“佛系”文化所倡導的“與我無關主義”破壞了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當前大學的主流校園文化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注重集體主義理念,強調和奉行“為大眾服務”的奉獻精神。然而,“佛系”文化價值理念倡導的“不主動、不關心、不參與”這一“與我無關主義”的行動理念,極大地消解了青年學生群體積極融入校園生活和主動服務奉獻的熱情,造成青年學生群體內的日趨冷漠化,加深個體間的隔離感與孤獨感。既不利于青年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在校園內形成良性互動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更無益于構筑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最后,“佛系”文化所蘊含的消極化的文化價值理念,對于主動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破壞性作用。大學課堂是一個求真求實的學習場所,倡導營造一種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教學環(huán)境。對于立志于學的青年學生群體而言,主動的思考與探索,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必不可少的基本學習素養(yǎng)。然而,“佛系”文化價值理念所倡導的一切隨緣和得過且過的生活態(tài)度,使得青年學生群體在面對逃課、掛科的不良現(xiàn)象和學習過程中的艱難局面時,不再是選擇積極改正和勇于挑戰(zhàn)的積極態(tài)度,而是形成“60分萬歲”和應付式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這樣的風氣傳播,顯然破壞了大學課堂主動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更無法培育出擁有真才實學和科學精神的優(yōu)秀青年學生。
三、高校面對“佛系”現(xiàn)象的應對策略
“佛系”文化價值理念中的負面效應對于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如此之深,破壞性效應如此之大,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一挑戰(zhàn),有責任積極應對,引導、幫助、鼓勵青年學生群體抵御“佛系”文化價值理念的侵蝕,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文化價值理念。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崇高的人生目標。青年學生群體整體上在樹立遠大崇高的人生目標方面的缺陷,是“佛系”文化價值理念能夠在大學校園里盛行的重要思想根基。在大學校園里的青年學生群體正處于完成學習積累而走向社會前的最后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青年學生往往處于一種從理想主義者向現(xiàn)實主義者的轉變過程中,很多人對于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呈現(xiàn)出一種混亂迷茫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談心談話工作中,有意識地積極引導青年學生群體,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剖析自身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所處的時代特征,重新認識自我奮斗的人生意義和時代價值,將青年學生群體個體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奮斗與國家、社會和民族發(fā)展振興的宏偉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樹立起遠大崇高的人生目標。
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端正積極奮斗的生活態(tài)度。在互聯(lián)網(wǎng)步入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當下,快手、抖音等娛樂主導型APP和淘寶、拼多多等消費主導型APP的火爆流行,進一步加深了當代青年學生群體受到來源多元、表達各異的網(wǎng)絡文化的綜合影響。在資本強大的逐利本性的推動下,超前消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不斷侵蝕著青年學生群體的思想高地,并直接影響到了青年學生群體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一現(xiàn)象必須采取積極措施,通過建立針對性的成長幫扶機制、定期的研討分享會、積極的校園文體活動和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激發(fā)青年學生群體自我成長和責任意識的覺醒,提升青年學生群體對于消極化生活態(tài)度危害性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端正積極奮斗的生活態(tài)度。
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由于青年學生群體本身的能力、眼界、經(jīng)驗等因素的限制,青年學生群體較容易對自身產(chǎn)生過高或過低的錯誤判斷,對社會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而出現(xiàn)“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的現(xiàn)象。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對內要通過設置比賽競賽等方式鼓勵青年學生群體準確認識自身能力,對外要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式鼓勵青年學生群體走出校園,主動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一方面要鼓勵青年學生群體準確認知自我,對于自身的個性特點、價值理念、現(xiàn)有的和潛在的資源優(yōu)勢等方面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鼓勵青年學生群體積極了解社會,不斷主動獲取新的職業(yè)、社會風氣、政策形勢等方面的訊息,掌握充足的外部信息。從而根據(jù)社會的實際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為實現(xiàn)自己的奮斗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M].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2017:39.
[2] 王琦,鞏彥博,丁艷.試論“佛系”青年的基本特征與產(chǎn)生原因[J].青少年學刊.2018年第4期.
[3] 馬驍.青年群體中非主流文化現(xiàn)象的理性思考[J].文化學刊.2018年第10期.
[4] 張琦.高校輔導員對“佛系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J].德育研究.2018年6月.
[5] 舒圣祥.“佛系青年”不過是新版“被垮掉的一代”[N],嘉興日報,2017-12-25.
作者簡介:嚴任舟(1991-),男,湖南懷化人,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團委書記、思政輔導員,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問題研究。(上海市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