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高浩 燕飛
關鍵詞:壞疽性膿皮病;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
中圖分類號:R753.6?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1.063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01-0191-02
壞疽性膿皮?。╬yoderma gangrenosum)是一種慢性、壞死性、潰瘍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膚病,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見的部位。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xiàn),炎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劇烈疼痛,應考慮本病。臨床上易被誤診,單純應用抗生素效果差。青島大學附屬威海市立二院皮膚科采用抗生素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治療1例壞疽性膿皮病取得較好效果,對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壞疽性膿皮病有一定參考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29歲,因“皮膚結節(jié)2月,加重20天”入院。于2個月前患者后腰部出現(xiàn)紅棗大小的紅色結節(jié),略有疼痛。此后發(fā)現(xiàn)右側腋下、左側上肢,發(fā)現(xiàn)相似的皮損,無發(fā)熱。20 d前患者發(fā)現(xiàn)后腰部皮損破潰,形成潰瘍,表面有臭味,周圍有紅暈,感局部瘙癢,其余皮疹也較前增大,口服“甲硝唑片”、外用“紅霉素乳膏”治療,未見好轉。查體:T 36.2 ℃,R 20次/min,P 76次/min,BP 126/80 mmHg。心、肺、腹無明顯異常。專科情況:左側腋下、右上臂可見大棗大小的紅色結節(jié),皮損紅腫明顯,表面破潰似火山口樣。后背正中可見一大小約2 cm×3 cm的形狀不規(guī)則深部破潰。粘膜未見異常。入院后完善實驗室檢查,化驗結果示:血常規(guī):白細胞↓2.91×109/L,中性細胞比率↑88.00%,淋巴細胞比率↓7.20%,血小板↓104×109/L。免疫球蛋白M↓0.334 g/L,血沉↑21 mm/h。組織病理示:(后背潰瘍邊緣)慢性潰瘍,炎癥重,可見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給予抗炎、調節(jié)免疫、窄譜紫外線治療,結合硼酸濕敷收斂治療,病情逐漸緩解。病理示:(后背潰瘍邊緣)慢性潰瘍,炎癥重,可見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見圖1。
2討論
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少見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皮膚有復發(fā)性疼痛性壞死性潰瘍,常伴有潛在的系統(tǒng)疾病,約半數(shù)患者伴有相關的疾病,最常見的是炎癥性腸病,女性略多于男性[1]。壞疽性膿皮病診斷為排除性診斷,根據(jù)炎性丘疹、膿皰、潛行性潰瘍,有劇烈疼痛,特定的發(fā)病部位、年齡及全身癥狀等臨床特點,可以診斷。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有細胞免疫損傷和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在壞疽性膿皮病潰瘍中白介素-8表達過度,目前認為本病屬免疫介導性疾病[2]。
該患者原發(fā)皮損為觸痛性的結節(jié)紅斑、膿皰,迅速形成潰瘍,境界清楚,邊緣淡藍色,常增厚隆起,呈高低不平和潛行破壞,中央潰瘍基底呈紅色,深淺不一,像火山口,表面附有惡臭的黃綠色膿液,潰瘍周圍早期饒有紅暈。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高,組織病理示:慢性潰瘍,炎癥重,可見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符合壞疽性膿皮病,建議患者擇期完善胃腸鏡檢查。壞疽性膿皮病的有效治療藥物有系統(tǒng)應用糖皮質激素、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jié)劑。糖皮質激素皮損內注射、環(huán)孢素皮損內注射、氮岕外用也用于治療該病[3]?;颊吣壳皯铆h(huán)孢素軟膠囊抑制免疫,多西環(huán)素抗炎、抗菌,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臨床上接診有觸痛性結節(jié)紅斑、膿皰、潰瘍、表面有膿液的患者,不應僅考慮到感染,應注意完善相關檢查,明確是否為壞疽性膿皮病,壞疽性膿皮病單用抗生素治療效果差,需合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92-894.
[2]Su WP,Davis MD,Weening RH,et al.Pyoderma gangrenosum: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J].Int J Dermatol,2004,43(11):790-800.
[3]田洪青.壞疽性膿皮病的治療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21(7):5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