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的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聲音、圖像、文字、音樂和視頻的表達,這給以往單一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課堂的積極性,也能呈現(xiàn)更好的課堂氛圍。信息技術的運用,優(yōu)化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幾個方面,即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普遍應用是當今教育的新態(tài)勢。信息技術在課堂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學生在教師的灌輸下將課本知識“轉(zhuǎn)移”到自己的頭腦中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信息技術的課堂應用吻合建構主義理論的精髓,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向?qū)W生自主學習轉(zhuǎn)變。
一、 信息技術讓識字教學更趣味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基本以識字為主,學生年紀比較小,靠短時記憶常常是“前學后忘”。而且單調(diào)乏味的識字教學課堂,對一二年級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來說,也實在是缺少了些趣味。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是利用掛圖或者一些趣味卡片來輔助教學,希望通過卡片的不斷變換,加深學生記憶。但常常是一堂課下來,老師很疲憊,學生的識記效率也不高。課后又通過反復地抄寫、默寫來鞏固生字,但效果卻差強人意。自從有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加入,境況不同了。按照漢字結構特點,多媒體課件演示出會意法、象形法、故事法等多種識字方法,一個個原本枯燥、生澀的漢字立時形象生動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清、蜻、情、晴、請、睛”這些字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何特點。接著可以利用動畫演示兩個字組合成為一個字的動畫過程,部首還可以用紅色標出。這樣重點突出,既加深了認知,也能讓學生一下學會一組字詞。在學生讀生字時,讀對了即可出示拼音。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了解“青”是表音,而不同部首則是表意。多媒體的演示給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增加了一些新鮮感,學習效果自然好。學生學習漢字,有時會讀了,但對字義不理解。比如學習“休”這個字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象形字的特點出示一個人依靠著大樹休息的圖像,就能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識記。這種演示型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將漢字制作成各種圖像,更生動直觀,對學生而言也更有趣味。這種方式讓學生覺得記憶漢字不再枯燥無聊,也有利于長時間記憶。
二、 信息技術讓閱讀教學更形象
閱讀是小學語文中高段非常重要的板塊。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不同的是,信息技術應用下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更多地顧及學生的各種感官感受,以此達到教學目的。信息技術能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資料,學生在課前資料閱讀過程中就能形成自己對課文的閱讀感受。當學生進入多媒體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教師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進行引導,讓學生對課文主旨充分把握。同時,信息技術在聲音、圖像方面的優(yōu)勢能讓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這樣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聽課的效率大大提高。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閱讀教學不僅可以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讓學生從對文章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從而對所閱讀的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秦兵馬俑》這一課時的學習中,不可能每位學生都去實地參觀。教師可以出示各種類型兵馬俑的圖片,讓學生契合文字去感知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也可以播放兵馬俑的相關剪輯影像,在指導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讓學生能直觀看到規(guī)模宏大的一號俑坑,感受秦軍雄兵百萬、戰(zhàn)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又如在《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一課時的學習中,很多同學都無法想象官兵們戰(zhàn)洪水的英勇場面。這時教師可以播放1998年洪水的相關影片,將文字直接轉(zhuǎn)化為直觀的影像,讓學生感受洪水之猛、破壞之大,從而體會官兵們英勇無畏、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這不僅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課文,感知人物形象。傳統(tǒng)語文閱讀課堂最精彩的也許是教師口若懸河的描述與滔滔不絕的講解?,F(xiàn)在,這依舊可以是一堂閱讀課的閃光點,但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呈現(xiàn)的聲像俱備的逼真情境更大地提高了閱讀教學的形象性。
三、 信息技術讓作文教學更多樣
作文能力可以說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作文能力的提高在當今教育態(tài)勢下越來越重要。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很難突破時空的限制,較難激活課堂,大部分學生寫出的作文枯燥乏味。對學生而言,最苦惱的莫過于“沒得寫”和“寫不清楚”“寫不生動具體”了。因此除了豐富的閱讀積累,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技術的革新也為作文教學助力。多媒體技術利用動態(tài)的畫面,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為學生激發(fā)寫作熱情提供了很大幫助。情感是作文的原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學生自然就有內(nèi)容可寫了。通過網(wǎng)絡,又為情境創(chuàng)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山河湖海就在咫尺之間,從而打破了時空限制。因此,信息技術讓作文教學更多樣。
如寫景類作文,有些孩子沒有親身游覽過,那么多媒體技術就可以直接將景觀移入課堂之內(nèi)。不管是云霧縹緲的黃山,還是波瀾壯闊的長江,都能咫尺天涯,讓學生“有的寫”。又如《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用錄像展示活動的全過程,將學生帶入活動中。學生看著活動的情景,注意力集中,情感投入,說出這個過程自然就毫不費力。教師還可以利用例文引路,同時用強烈視覺效果的投影將其寫作要點或提綱出示,讓學生從范文中找“靈感”,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啟發(fā)。
不可否認,融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yōu)勢,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聲音、圖像、文字、音樂和視頻的表達。圖文聲像的合體,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課堂教學更趣味、形象和多樣。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也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庇辛诵畔⒓夹g的加入,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實現(xiàn)了由苦學到樂學、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zhuǎn)變。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2]胡明道.閱讀教學現(xiàn)狀探因[J].語文教學通訊,2004(7):6-9.
作者簡介:
鄒蕾,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美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