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持續(xù)推進,探究性學習漸漸普及。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化學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為化學教學引進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習自信心,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诖?,文章針對如何在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貫徹探究性學習展開分析。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初中化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27-02
引言
在目前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學生興趣不足,以消極的心態(tài)面對化學學習,自主意識不強,被動接受教學內容,并且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達能力較弱,思維不活躍,從而限制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開展。為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探究性教學方法的運用,以此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教學時要全面認識到當前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并對其進行深入貫徹學習,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教學中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動性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生均是首次接觸化學,教師要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對未知知識進行主動探索。
例如,在教學“走進化學實驗室”這一課時,化學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課題。教學內容展開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回顧鹽城響水“3·21”爆炸事故,通過對化工廠爆炸產(chǎn)生的原因、事故發(fā)生造成的危害以及人員傷亡人數(shù)的回顧導入課題,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通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復習,教師在課堂進行提問,讓學生舉例說出化學實驗室的安全使用原則。此過程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在彰顯學生課堂主體的同時,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在學生對具體教學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為加強學生記憶,要讓學生對具體實驗儀器進行指認,指導學生對固體藥品的取用過程進行實操訓練。以塊狀氯化鈉為例,將塊狀氯化鈉放入試管,而不打破試管底應如何操作?應用什么儀器取用?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和鼓勵,在反復練習后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二、注重探究性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消除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的現(xiàn)象。對于初中生而言,其獨立性較弱,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和約束,逐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借助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科學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投入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燃燒和滅火”這一課時,教師要從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主動描述日常生活中火的用途,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闡述滅火原理,積極鼓勵學生,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換,借助相應的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踴躍參與到其中。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探究性問題的創(chuàng)設,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通過對具體的燃燒過程進行演示,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燃燒條件,通過對燃燒條件的總結,以此歸納出滅火原理。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設定一定的空間環(huán)境,在出現(xiàn)火災后,讓學生對情境中引發(fā)火災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身處其中,應當如何選取最佳的滅火方式自救?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深入學生日常生活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日常防火意識,使學生了解到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采取安全的救火措施。
三、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活躍學生思維
對于化學這門課程而言,實踐性較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的模式,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把理論教學與具體實驗過程相結合,提出探究性問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發(fā)展學生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借助具體的實驗過程,教師對相應理論知識進行進一步講解,讓學生自主探求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掌握扎實的化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這一課時,教師借助教學任務,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中和反應、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會生成什么物質。首先,授課前,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以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溶液的化學反應為主,探究二者在發(fā)生中和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在此期間,教師還要借助試管滴入幾滴酚酞溶液,如果生成物質是堿性物質,溶液會呈紅色,但在鹽酸持續(xù)加入的過程中,溶液顏色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呈無色,以此判定生成的新物質并非堿性物質,根據(jù)物質特性,判定形成的物質為鹽類。教師再借助其他類型的酸堿物質進行反應,通過對反應結果的分析,總結得出酸和堿反應后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稱為中和反應。學生了解相應原理后,進行材料分析,針對植物土壤情況,可以從中和反應原理出發(fā),調節(jié)土壤的酸堿程度,促進植物生長。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對中和反應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在不斷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知[1]。
四、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促使能力全面發(fā)展
在當前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及時調整“填鴨式”及“放羊式”的教學模式,從教育本質出發(fā),科學地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研究,傳授給學生科學的探究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注重教學過程中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完善自我,在切實體驗學習中,能夠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學生對人體元素的組成進行分析,探討人體生長必備的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產(chǎn)生的影響。教師借助教學視頻,讓學生分析人體中含有的50多種元素,并告知學生“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鈣元素”。以鈣元素為例,分析鈣元素過低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讓學生舉例說明:如果鈣元素攝入過低,會對人體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針對缺鈣后引起的幼兒及青少年佝僂病、發(fā)育不良,老年人出現(xiàn)的骨質疏松、易骨折現(xiàn)象,讓學生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鈣元素的攝取量。這些教學問答都比較簡單,能夠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全面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探究。這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又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推廣下,化學教師在學習新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調整授課方法,落實探究式學習要求。把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踐操作相結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全面掌握化學知識。因此,教師要進行科學引導,從創(chuàng)新角度出發(fā),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整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化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方劍敏.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江西教育,2017(27):25-26.
作者簡介:張正榮(1968.10—),男,江蘇射陽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