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8個與二語習得密切相關的國際核心期刊,使用Python3.5下載2008-17年期刊文章建立語料庫,旨在基于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分析國際二語習得研究熱點及趨勢。發(fā)現(xiàn)語言生成、語言加工等73個研究熱點(含11個研究方法類),卡方檢驗結果表明28個主題熱度穩(wěn)定,20個呈上升趨勢,25個呈下降趨勢。研究者對語言信息編碼、轉(zhuǎn)換、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越來越感興趣,注重與新技術的結合,對傳統(tǒng)語言學問題的興趣降低。研究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交叉性特征,日趨理性。
【關鍵詞】國際;二語習得;研究熱點;趨勢;語料庫
【作者簡介】季帥麗(1992-),女,漢族,江蘇海門人,南通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國外二語習得近十年動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KYCX17-1903)。
二語習得研究自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就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主題之一,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越來越密切相關,發(fā)展日趨成熟。隨著科技發(fā)展,世界交流越來越頻繁深入,二語習得重要性日漸凸顯。因此定期梳理二語習得研究熱點,研究其發(fā)展趨勢以推動該領域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采用語料庫定量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研究2008-2017年國際二語習得研究的熱點及趨勢,以期為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和教學提供參照意義。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研究熱點是什么?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這十年間有何變化趨勢?
2. 語料來源。我們根據(jù)Ellis(1994)的理解把二語習得定義為:二語習得主要研究學習者在掌握了第一語言后如何習得或?qū)W習其他語言。我們關注與二語習得、學習或教學密切相關的期刊雜志,選取八本滿足以下要求的期刊:(1)關注語言使用、二語習得、學習或教學,(2)在語言學領域SSCI期刊名單之列,(3)影響因子不低于1.4,分別是《應用語言學》、《記憶與語言》、《雙語:語言與認知》、《語言學習》、《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應用心理語言學》、《第二語言寫作》、《第二語言研究》。我們從網(wǎng)上下載了2008-17年的文章,共2701篇。我們只選取期刊文獻,評述、專題討論、編輯資料、撰稿人注記等均被剔除。本文研究二語習得領域的熱點主題,故剔除不涉及二語習得的語言學文章,最終剩余1614篇。
3.研究過程。第一,使用Python3.5程序下載文章。
第二,使用軟件TreeTagger對文本進行詞形還原。
第三,將詞形還原后的文件導入軟件AntConc 3.5.7,提取詞長為1-5的n-grams,以便從1個十年,2個五年角度分析研究熱點及其變化。在AntConc中,以某個詞為中心詞合成的詞簇被稱為cluster(Scott 2008),基于整個文本或者是語料庫得到的詞簇表叫做N-gram(梁茂成 李文中 徐家金 2013)。
第四,為提取術語,我們把最小詞頻設置成了10,根據(jù)反復檢索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能確保所選詞項具有意義性的足夠高的,但又不會太高以至于剔除一些重要主題詞項的詞頻設置數(shù)。基于這個詞頻標準,結果顯示有6360個詞簇。但其中有些詞項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內(nèi)不屬于有意義的研究主題,故被剔除。這里有意義主題指的是能讓期刊編輯和讀者快速分辨文章主題的關鍵詞類型,如bilingualism和vocabulary acquisition。不被納入主題范圍的項目,我們主要考慮以下三種情況:(1)一般語言中的常見詞語和詞簇(如in contrast to);(2)在一般研究中常見但不具體指向二語習得(如results, findings);(3)常見于二語習得研究但無法界定為具體研究主題(如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谏鲜鰳藴?,我們?nèi)斯z查關鍵詞和詞簇,剔除不符合條件的詞項,所有操作均經(jīng)過查閱及討論后決定。另外,經(jīng)檢索發(fā)現(xiàn),有些四元或五元詞簇已經(jīng)在二元或三元詞簇中出現(xiàn),此類詞簇不予重復統(tǒng)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剔除與研究方法相關的主題,如experimental study, corpus,因為熟悉這些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決定在研究中具體使用何種方法,具有實際意義。
第五,為探討熱點變化趨勢,我們將數(shù)據(jù)分為兩個階段(2008-12和2013-17),分別統(tǒng)計兩個階段特定主題的頻率,并且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頻數(shù)標準化,如果不進行頻數(shù)標準化,兩個階段的變化比較將沒有意義。因為在文章量為600篇階段中出現(xiàn)20次的主題(每30篇出現(xiàn)一次)和在文章量為300篇階段中出現(xiàn)20次的主題(每15篇出現(xiàn)一次)在熱度上是不一樣的。
最后,我們使用卡方檢驗分析兩個五年的變化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研究熱點?;跀?shù)據(jù)檢索和分析,我們確定了73個研究熱點(含11個與研究方法相關的主題)?;诮y(tǒng)計頻率,研究熱點由高到低依次是:語言生成,雙語研究,語言加工,熟練度,詞匯知識,語法知識,語音學與音系學,實驗性研究,詞匯習得,語境分析,語言測試,復雜度,模型,理解性教學,年齡影響,句法分析,模式,對比分析,形態(tài)學,啟動效應,課堂教學,語義學研究,輸入,記憶存儲,學習者語言能力,精確度,錯誤糾正與反饋,認知因素,體裁,語言陰陽性,遷移影響,個案研究,語言學理論,錯誤分析,話語分析,顯性知識,假設驗證,流利度,隱性知識,個體差異,學習策略,語言轉(zhuǎn)換,眼動追蹤,學習動機,事件相關電位,基于語料庫研究,母語,社會環(huán)境,語用學研究,重鑄,實證研究,搭配,多語研究,定性研究,映射,訪談,詞匯識別,有提示回憶,詞序,文化因素,聲學研究,元語言學,語言障礙,語言背景,問卷調(diào)查,回歸分析,定量研究,監(jiān)測追蹤,中介語,元認知研究,社會語言學,任務型教學,花園小徑句。
2.研究趨勢?;诳ǚ綑z驗結果的卡方值和卡方值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的P值,這73個研究熱點被分為5組:兩個五年間保持穩(wěn)定的,兩個五年間頻率顯著增加的,兩個五年間頻率顯著降低的,兩個五年間頻率增加但不顯著的和兩個五年間頻率降低但不顯著的。
(1)在2008-12和2013-17兩個階段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有28個,占比38.3%:語言生成,詞匯知識,語境分析,語言陰陽性,學習策略,基于語料庫研究,搭配,多語研究,映射,聲學研究,詞匯習得,語言測試,模型,模式,課堂教學,語義學研究,輸入,準確度,語言學理論,流利度,語用學研究,實證研究,元語言學,語言背景,問卷調(diào)查,監(jiān)測追蹤,元認知研究,花園小徑句。
(2)相比2008-12,在2013-17中頻率顯著增加的主題有13個,占比17.8%:語言加工,語音學與音系學,理解性教學,對比分析,啟動效應,學習者語言能力,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個體差異,語言轉(zhuǎn)換,眼動追蹤,社會環(huán)境,回歸分析。
(3)相比2008-12,在2013-17中頻率顯著減少的主題有11個,占比15.1%:遷移影響,話語分析,假設驗證,母語,重鑄,訪談,有提示回憶,中介語,社會語言學,任務型教學,事件相關電位。
(4)相比2008-12,在2013-17中頻率增加但不顯著的有7個,占比9.6%:雙語研究,復雜度,認知因素,學習動機,詞匯識別,文化因素,語言障礙。
(5)相比2008-12,在2013-17中頻率降低但不顯著的有14個,占比19.2%:熟練度,語法知識,實驗性研究,年齡影響,句法分析,形態(tài)學,記憶存儲,錯誤糾正與反饋,體裁,個案研究,錯誤分析,定性研究,詞序,定量研究。
統(tǒng)計結果表明,28個主題一直是研究熱點且保持穩(wěn)定,13個主題在十年間呈顯著增長趨勢,11個主題呈顯著下降趨勢,7個主題呈上升趨勢但不顯著,14個主題呈下降趨勢但不顯著。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主題的變化反映了研究者關注點的轉(zhuǎn)變。相比較遷移影響、話語分析、中介語主題頻率的顯著降低,語言加工、語言轉(zhuǎn)換、啟動效應主題頻率的顯著增加表明學者們在2008-17十年間對語言信息編碼、轉(zhuǎn)換、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越來越感興趣,而對于一些傳統(tǒng)語言學問題的興趣性下降,這個趨勢在頻率降低但不顯著的主題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語法知識、句法分析、形態(tài)學)。另外,啟動效應和眼動追蹤頻率的顯著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和語言教學與研究中新技術的投入使用有關。個體差異和社會環(huán)境的頻率均顯著增加表明研究者在研究語言現(xiàn)象的時候兼顧學習者的內(nèi)外部因素,角度全面。理解性教學的顯著增加和任務型教學的顯著降低表明教學過程日益注重學生的內(nèi)在理解過程。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語料庫研究、實證研究和問卷調(diào)查的熱度十年來保持穩(wěn)定,說明這三種研究方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占主導地位,這與王立非、江進林(2012)的研究結果一致。與此同時,對比分析和回歸分析呈顯著上升趨勢,而訪談呈顯著下降趨勢,表明國際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不斷豐富多樣,更注重理性研究。這與國內(nèi)二語習得研究情況相符,張曉宇(2015)曾指出“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認識到實證研究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和使用定性和定量兩種研究方法,使得相關理論的研究更加有理有據(jù)”。另外,實驗性研究、個案研究和錯誤分析開始呈現(xiàn)下降但不明顯趨勢,這與王立非、江進林(2012)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說明二語習得研究在近幾年發(fā)展較快,研究方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實時更新。
三、結論
研究熱點上,盡管大部分高頻主題在2008-17年這十年間一直是研究熱點,并且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一些主題尤其是和語言信息編碼、轉(zhuǎn)換、存儲和提取過程以及新興科學技術相關的主題呈顯著上升趨勢,一些主題尤其是和傳統(tǒng)語言學問題相關的主題呈顯著下降趨勢。這表明國外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熱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學者們緊隨時代腳步推陳出新,為二語習得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研究方法上,基于語料庫研究、實證研究和問卷調(diào)查的頻率十年來保持穩(wěn)定,說明這三種方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與此同時,對比分析和回歸分析呈顯著上升趨勢,而訪談呈顯著下降趨勢,表明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不斷豐富多樣,更注重理性研究。另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同為熱點說明二語習得研究中研究者們將質(zhì)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結合,研究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交叉性特征,但定性研究方法使用更廣泛。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cott,M.Oxford WordSmith Tools 5.0 Manual[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4]王立非,江進林.國際二語習得研究十年熱點及趨勢的定量分析(2000-2009)[J].外語界,2012(6):2-9.
[5]張曉宇.二語習得研究現(xiàn)狀分析——以1991年—2014年核心期刊文獻為例[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