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意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詩詞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閃耀著璀璨的光芒,至今未衰。為傳承和光大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詩詞,意在讓學生從小增強文化自信,打好人生的底色,走好人生第一步。
然而,怎么教好古詩詞,對老師而言卻是一個挑戰(zhàn)。有的老師僅僅把古詩詞的教學限定為一個固有的模式:解讀字詞句———理解大意———總結思想———熟讀背誦。對此,王崧舟教授不無擔心地說:“古詩成為課文,進入教材,可能是一種不幸??纯次覀兊墓旁娬n堂吧:要么是讓孩子傻傻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師傻傻地講,講得支離破碎,講得體無完膚?!?/p>
破解古詩詞教學的窘境,讓天真無邪的孩子真正愛上古詩詞,用文化觸摸經(jīng)典,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如下方法。
《孟子·萬章下》中說道:“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吟詩讀文,卻不了解作者,怎么可以呢?知人不是目的,論世才是關鍵。翻開《江雪》,讓我們先介紹柳宗元的人生軌跡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公元805年,王叔文等領導“永貞革新”,志在銳意進取,可惜半年即失敗。唐順宗被迫禪位,王叔文被貶謫,后被賜死。柳宗元先被貶邵州刺史,后再貶永州司馬。半年后,柳宗元的母親因病去世。公元807年,在仕途斷絕、朋友別離、親人離世等重重打擊下,孤獨、苦悶、絕望的柳宗元,揮筆寫就千古傳誦的《江雪》。了解這段歷史之后,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無人陪伴、無處可去的悲哀,也更能理解作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不同流俗的高貴情懷。
1.文本解讀。
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痹娙说淖髌方?jīng)過千錘百煉,每個字都蘊含著極為深廣的思想內(nèi)涵。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首先需要了解地名“渭城”和“陽關”在什么地方,可以出示地圖,幫助學生理解王維這一送可能就是生死之別。詩人當時客居渭城,是客中送客,以離愁寫離愁,更覺感傷?!俺辍毕础拔汲恰?,平日里塵土飛揚的大路,一下潔凈了不少,仿佛是為專門送別?!傲隆贝碛忠荒甏禾?,游子卻依然浪跡天涯,寓居于客舍之中。詩人的情感,隨著景物的變化而變化。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柳”“留”取其諧音,暗含送別之意,表示挽留。
詩人勸元二更盡一杯,因為西出陽關,再無故人相伴同醉,表面是傷元二之孤獨,同時也是傷自己。元二如此,詩人何嘗不是如此?春雨瀟瀟,楊柳初綠,相別樓頭,孑然一身,這是怎樣的一幅傷感的畫面!
2.思想層面的解讀。
廣東省青年名師彭才華在執(zhí)教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課時,有意將它與柳宗元的《江雪》做了對比,通過張志和與柳宗元“跨越時空的對話”,引導學生比較與體會相同人生境遇下詩人不同的精神選擇———同樣是仕途不順,遭遇貶謫,張志和是決絕的“歸去來兮”,寄情山水,故能灑脫自然,明亮歡快;而柳宗元卻仍然心懷廟堂,積極作為,垂釣著自己政治上的春天,因為有求,故爾心憂。張志和與柳宗元反映出的人生進退態(tài)度,正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出世”“入世”之間永恒的糾結。
文字背后是人生,通過文化讀懂人生,不僅能將學生帶入文本深處、文化深處,使課堂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彰顯語文教育“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不至于因為過度強調(diào)語言文字運用而陷入工具主義的窠臼。
以《元日》為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教學時,除了春節(jié)習俗,還可以關注“千門萬戶”。這四個字看似平淡,實則別有洞天。門,繁體字“門”,對開的兩扇門,城門、宮門以及權勢人家的“門”,才是真正的“門”。普通人家只是“戶”,是“門”的一半,只有一扇門。有地位的人家少,沒地位的人家多,所以只能是“千門萬戶”,而不可能有“萬門千戶”。
弄懂門戶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再拓展,結合“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學習“宅”和“堂”?!罢笔呛艽蟮姆孔?,《紅樓夢》里賈雨村問:“當日寧榮兩宅,人口也極多,如何便蕭索了呢?”大戶人家的正屋中間是“堂”,“堂”后面隔著一堵墻是“室”,從“岐王宅”到“崔九堂”,可見李龜年的沒落,為“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埋下伏筆。
如果可以,老師還可以拓展到“房”和“廬”。房是堂、室兩邊的房子?!皬]”繁寫為“廬”,中間有個“田”,是農(nóng)民看守田地的臨時小屋,說明比較簡陋。理解房廬的意思之后,就可以明白“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筆下的寺廟建筑比較氣派,說明香客眾多,而“結廬在人境”“南陽諸葛廬”因為是隱士風流,所以比較簡單。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從教材中的經(jīng)典入手,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把學習和欣賞的范圍拓展到該詩人的其他作品抑或其他詩人同類題材的作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古詩詞作品,形成閱讀欣賞的遷移能力,從而觸類旁通,聞一知十。譬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拓展其他尋覓隱者而未遇的詩詞,比如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白居易的《晚出尋人不遇》、李商隱《訪隱者不遇成二絕》等,分析各人不遇的心情,對比文字,發(fā)現(xiàn)異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表現(xiàn)的是隱士情懷,而《劍客》則表現(xiàn)的是雄健豪放,亦可對比閱讀。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學會課題“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研究成果,立項號B-59】
(作者單位:株洲市荷塘區(qū)文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