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閆紅梅 宋丹
摘 要:5G信息時代的曙光使互聯(lián)網對大學生影響日深。在中西方信息無縫對接的網絡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在中西文化差異的視角下有哪些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又如何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培育其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是擺在信息全球化今天的中國面前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網絡;中西文化差異;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
隨著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網絡正由4G向5G進行著歷史性的變革,信息傳播超越時空界限,咫尺天涯不再只是文學上的修辭,如今大學生足不出戶便可同步洞知天下事,對網絡的依賴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19年2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表明,截至18年12月,學生群體在我國網民中占比最多,達到25.4%;大學生手機用戶經常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86.2%。網絡潛移默化改變著他們的社會心態(tài)。
一、網絡時代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意義
社會心態(tài)(social mentality)是“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整個社會或多數(shù)成員共有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因為受特定時期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這一社會心理狀態(tài)是變動不居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是其對網絡時代各種客觀社會現(xiàn)象的認知反映。
根據埃里克森人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大學生處于“成年早期”,既是其自我認同危機時期,又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西交流頻仍的今天,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有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決定著自身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影響未來中國整體社會心態(tài)的走向,是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網絡時代中西文化沖擊與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新態(tài)勢
網絡信息的虛擬、即時、交互等特點與大學生張揚個性等心理特點不謀而合。但網絡的自由寬松,導致大學生勢必可以接觸到魚龍混雜的虛假、片面信息,接踵而來的是中西文化沖擊帶來的迷茫、困惑等社會心態(tài)。
(一)集體主義v.s.個人主義
中西方文化最顯著的差異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上世紀70年代在其文化價值理論研究中曾將56個國家與地區(qū)置于“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尺度下進行了對比,其中個人主義指數(shù)最高的前四名分別為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國家的典型代表,而中國臺灣和香港則位于倒數(shù)第五位與倒數(shù)第九位。中國大陸未參加此次調查,但臺灣與香港可作為中方文化的代表起到參考作用。調查結果可見,在上世紀末傳統(tǒng)傳媒占主導的時期,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分別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典型代表。
子曰:“天下為公,君子應先人后己?!弊鳛橹袊幕木?,集體主義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不突出個人。因而我國典型的價值觀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平天下”,即和諧社會才是終極價值目標。集體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如舍己為人、尊老愛幼、團結協(xié)作等的基礎與先決條件。
相對于中國重視的“社會和諧”,西方更側重于“自我實現(xiàn)”,這個價值目標是建立在其個人主義的文化基石上的。它強調自我價值,認為憑借個人能力誠實奮斗,就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不受其他集體、政府等權威的控制。西方其他價值觀如人權、民主平等、物質享受等,都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石上的。
(二)價值目標搖擺不定
價值目標是人們對特定對象的價值選擇。在網絡時代,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價值目標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在傳統(tǒng)的價值觀基礎上,他們有著對社會奉獻、愛國愛家的大局觀,但在西方自我實現(xiàn)、“美國夢”等影響下,他們也在更多關注自身與家庭利益,倡導個性發(fā)展,依靠奮斗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極端必然導致功利主義,部分大學生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不惜采取抄襲作弊等卑劣行為。在集體與個人、奉獻與索取的選擇中,大學生在努力尋找著集體與個人利益的最佳平衡點。但網絡的開放自由也意味著不可避免地充斥著西方價值觀里的一些負面思想。從未經歷過戰(zhàn)爭與苦難,在西方文化中浸淫成長的他們,體會不到今天的幸福是多少先輩的犧牲與奉獻換來的,只知一味索取,造成了信仰缺失、心態(tài)失衡。
(三)評價標準模糊不清
我國傳統(tǒng)的集體主義思想以“平天下”即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為價值目標,評價標準較為單一,以為集體、社會所做貢獻為衡量標的。在西方價值觀大行其道的網絡時代,價值評判標準越來越多樣,我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有以財富論英雄的,以社會地位、權勢大小為成功標準的,以“高富帥”、“白富美”為擇偶標準的……許多大學生在多樣的評價標準中因缺乏目標而倍感迷惘,犧牲奉獻等傳統(tǒng)美德在“金錢至上”的價值評價體系中毫無用武之地,許多學生出現(xiàn)了炫富、虛榮等不良社會心態(tài),并以情緒化的方式在大學生群體相互感染。
三、網絡時代中西文化沖擊下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培育的新途徑
身處中西文化沖擊浪潮中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從學生自身、學校、社會方面分別可以采取哪些途徑進行培育呢?
(一)大學生:“吾日三省吾身”,培養(yǎng)思辨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社會心態(tài)易受文化差異沖擊影響的主體,大學生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培養(yǎng)獨立思辨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對網絡信息理性思考,培養(yǎng)客觀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對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部分有鑒別的吸收精華,但要存有反思精神,避免對自我過度關注,忽視他人與集體。在對中西多元文化開放、包容的同時,兼具獨立分析與批判能力。如對網絡某些負面新聞,要意識到這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必經之路,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副產品,需要時間解決。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社會轉型期同樣經歷各種問題,要用歷史、辯證的唯物思想去分析判斷,在中西文化與歷史的對比中開拓眼界、尋找優(yōu)勢,不能一味盲目自我否定。
(二)高校教育:建立健全支持保障機制,提高學生網絡媒體素養(yǎng)
在高校層面,要建立健全對大學生的支持保障系統(tǒng),物質上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在加強學生生活資助的同時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增強大學生對我國和諧社會體驗的幸福感。
在教學上,將思政教學與網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相結合,所謂媒體素養(yǎng)不僅是媒體應用層面的技術,更是對繁雜的網絡信息進行科學獲取、鑒別與利用的能力。國外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最初是英國為保護本土文化不受美國同化而開展,目的是“保持本國文化傳統(tǒng)、語言、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純正和健康”。加拿大、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已逐漸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而我國則只在經濟、教育水平較高的城市開設,尚有巨大發(fā)展空間,它對保護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大學生對負面媒介文化的免疫力,改善該群體社會心態(tài)有重要意義,應在全國高校大力推廣。
(三)政府:加大網絡監(jiān)管,抵制文化霸權
互聯(lián)網看似自由、開放,其實常常被人為控制,網絡公關、水軍等屢見不鮮,對輿論進行處心積慮的誘導。要發(fā)揮主流媒體在網絡中的作用,增強主流文化宣傳的時效性。目前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傳統(tǒng)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與自媒體,宣傳正能量并及時回應不實信息。同時以大數(shù)據為支撐,進一步加強網絡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設,構建網絡突發(fā)事件的預警與應急機制,及時消除社會不安定隱患。切實解決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通過各種途徑減輕就業(yè)壓力等,讓大學生充分認識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與進步,避免受西方不良勢力的輿論影響。只有通過弘揚我國先進傳統(tǒng)文化,引導大學生抵制文化霸權,確保國家文化信息安全,才能確保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態(tài)健康向上。
綜上,網絡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是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與沖突,使得他們在網絡的廣闊天地無所適從,價值觀目標、內容與評價體系的變化,使大學生群體在集體與個人、精神與物質等各種選擇中猶豫徘徊。因而如何汲取中西方文化精華,保持積極社會心態(tài),需要學生個人、高等院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周曉虹.轉型時代的社會心態(tài)與中國體驗[J].社會學研究.2014(4):1-21.
[2]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 韓仁瑞,臧連運.英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特色分析與借鑒意義[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7):17-20.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河北省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現(xiàn)狀與調適研究,編號:HB16JY029;本文系河北經貿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項目《意識形態(tài)認同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影響研究》(編號:2016SZZ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媛媛(1981- ),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比較,英語教學法。閆紅梅(1967- ),女,河北隆化人,碩士,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國際貿易,翻譯。宋丹(1979- ),女,河北承德人,博士在讀,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