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的熱門詞匯,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對學生德育教育有著積極作用,能幫助學生成為一名知法懂法的社會公民,而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诖?,本文就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針對如何聚焦公共參與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策略展開分析與探討,并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策略,希望能為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做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公共參與素養(yǎng);教學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首要陣地,擔任著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責任。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及公共參與等四方面,其中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歸宿,其他三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最終都要落實到公共參與范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提高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有序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使每個學生都具備承擔社會責任的態(tài)度,增強初中生的公德意識,進而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對我國的基本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有一定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的認識,明確自己所具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使學生成為一名具有一定認知能力,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人。我們都知道,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由于生活及社會經驗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教師對其進行適當?shù)囊龑Х浅S斜匾?。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要想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行為,教給學生知道該如何行使這項基本權利,通過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主監(jiān)督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與收獲法律道德知識,還能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學生將來更好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始逐步接觸社會,慢慢開始關注社會中的新聞及熱點事件,并且會主動參與到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但是部分學生對相關新聞的閱讀通常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無法真正聯(lián)系到其事件本身與自己之間的關系,覺得事件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無關緊要。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公共參與意識,但他們這種意識還不夠強烈,對社會事件的認識不夠深入,致使雖然參與其中,也只是停留在對事件發(fā)表意見層面,體現(xiàn)了學生社會公共素養(yǎng)的缺乏。究其原因,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有效途徑,但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依然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無法將其與實際相結合,所以就不能對社會事件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為此,要想提高初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教師必須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設計,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
(一) 關注時事要聞,提高公共參與意識
大量研究證明,關注時事要聞有助于增強公民意識,樹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提升自身道德素質,增強政治參與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shù)匾胍恍r事熱點新聞,或者鼓勵學生在課下時間自主搜集一些時事要聞,然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供大家圍繞時事要聞展開討論;與此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社會新聞,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例如,在講《法律保障生活》這一課內容時,為讓學生體會到規(guī)則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規(guī)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法律觀念。筆者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近期網上熱議的一則社會新聞“女子當街扇母親耳光,一男子看不下去將其踹倒”,在學生認真觀看了之后,大家開始議論紛紛,為讓學生有目的性地思考,我便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名女子當街打自己的母親,你認為屬于違法行為嗎?”在學生的激烈討論中,有學生認為:“這是家務事,不必上升到法律層面。”也有學生認為:“打人就是不對的,法律是保護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蓖ㄟ^這一新聞的引入,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引發(fā)學生關于規(guī)則及法律產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了規(guī)則及法律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二) 開展模擬活動,培養(yǎng)公共參與習慣
模擬活動就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j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到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活動中,以達到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對問題展開分析,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的目的。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開展模擬活動,為課堂活動增添真實色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習慣。
例如,在《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這一課教學中,為讓學生了解責任的意義,角色不同則責任不同,知道自己對自己負責,認識在生活中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為此筆者就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了模擬活動,以便學生思考在這種情況下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擔負什么樣的責任。如通過模擬表演的形式展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一名中學生他的爸爸喜歡打麻將,經常叫朋友到家里來打牌,而且他們還涉及賭博,有一次他爸爸把他叫到牌桌前,想讓他試試手氣?這時,我提出問題:“大家想一想,這名中學生應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才能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呢?”在模擬活動中學生設定了多種方式,如拒絕家長的邀請,或者直接躲開,或者直接撥打110找警察來幫忙。接著筆者又提問“大家認真思考,這名中學生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核心素養(yǎng)。
(三) 回歸生活素材,培養(yǎng)公共參與精神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泉,只有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才能為課堂注入活力,才能搭建起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梁,才能縮短學生與道德與法治知識間的距離。從很大程度上來看,生活與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通過生活化教學可對培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發(fā)揮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生活素材,使抽象的法治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為課堂增添趣味性,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我與集體共成長》這一課時,筆者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班干部組織大家開展班級義賣活動,這時班級中出現(xiàn)了很多聲音,有的說:“可以參加義賣活動了真好,我又可以帶一些東西來賣。”有的學生說:“這是班干部的事情,與你無關,與我也無關。”還有的學生說:“這樣不好,義賣活動是我們班級的活動,我們都應該積極參與。”聽到大家的聲音,我總結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一分子,義賣活動是我們班集體的事務,無論大小,我們都應認真對待,努力做好。大家說是不是?”這時同學們若有所思,然后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睂W生通過參加集體義賣活動,各盡其能,盡力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在相互分工與合作之后,充分認識到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同時也學會承擔責任。
(四) 強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公共參與行為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笨梢缘弥?,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比較膚淺,要想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才行。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單純知識記憶的學習方式,應倡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從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理解學習內容。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除了憑借課堂活動之外,還應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鼓勵學生根據(jù)所學內容對實際問題進行多方面分析,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對所學課本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行為。
比如,在教學《服務社會》這一課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奉獻的意義,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積極參加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為此,筆者就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從校園活動開始,讓學生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如擔任學校的“小記者”或者“小攝影師”,記錄學校中發(fā)生的好人好事、樂于助人的行為,或者需要被曝光批評的不良行為,如隨手亂丟垃圾、故意破壞學校公物等;另外,還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如該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如到學校附近的小河流考察其污染情況,通過對水樣的收集、分析與整理,然后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并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采取哪些措施來保護我們所生活的大環(huán)境。”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該承擔哪些責任,還能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就是社會中的重要一員,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行為。
四、 總結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課程,它不僅能實現(xiàn)對學生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還能幫助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公共參與素養(yǎng)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腳點,是初中生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注時政要聞,并能進行主動思考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促使初中生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shù)纳鐣瘛?/p>
參考文獻:
[1]劉芳.利用實踐性作業(yè)培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J].名師在線,2019(30):62-63.
[2]崔逸飛.淺析活動型課程視域下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才智,2019(20):130-131.
[3]高志永,黃宇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途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8+150.
作者簡介:高志永,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