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宜
摘要: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的缺位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父親的陪伴對孩子健康成長極為重要。而在眾多的家庭教育中,父親在小學生成長教育中的缺位表現(xiàn)得相當為突出,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本文通過人物采訪,對父親陪伴缺位的小學生焦慮有依賴性的心理現(xiàn)狀作了深入的了解,主要從家庭影響、個人心理等方面對父親陪伴缺位的小學生個案進行了剖析,并針對個案中的問題的解決,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及建議。旨在通過深入的研究,尋找解決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的缺位問題的最佳方法,以促進了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進而使小學教育各方面的發(fā)展邁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陪伴缺位,焦慮,依賴,個案分析、原因及對策
近幾年,更多的家庭更加重視對教育的投入,教育條件越來越好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明顯。其中“焦慮”“依賴”心理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學習。在許多的家庭中,基本還是爸爸只需要負責家庭的經(jīng)濟責任,而教養(yǎng)孩子則只是媽媽的責任。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毋庸置疑,但在如今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的客觀條件下,父親陪伴缺位的小學生“焦慮”“過度依賴”心理問題相當突出,并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一、父親陪伴缺位的小學生焦慮心理狀況調查
最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我們在走訪與父親接觸較少的小學生中發(fā)現(xiàn),竟有80%左右的小學生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缺乏,表現(xiàn)抑郁、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因焦慮,自尊心缺乏而對學習興趣不斷下降。這些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由于父親陪伴缺位而產(chǎn)生焦慮、自尊心缺乏的心理問題已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的開展,解決這一問題,家庭教育與時俱進的當務之急。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當下與父親接觸較少的學生或長期缺乏父愛的小學生的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皆不容樂觀。
二、個案基本情況及原因分析
小學生焦慮、自尊心缺乏心理問題需要尋求理性的解釋替代粗暴地對學生進行責怨。盲目做出僅僅是歸咎于學生主觀原因的消極事實判斷對少年兒童極不公正,也是成人缺乏責任感的表現(xiàn)。我們通過對典型焦慮、自尊心缺乏的小學生進行采訪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小學生焦慮、自尊心缺乏心理問題的狀況,進而對其根源進行多層次的挖掘和剖析。
(一)個案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對象中,劉熙也是一個典型。劉熙今年八歲,是清遠某小學二年級學生。剛剛接手二年級(10)班候,發(fā)現(xiàn)劉熙自我約束力不強,課堂上經(jīng)常開小差,學習成績不理想。學校的親子活動時間,他總是在一邊悶悶不樂的,問他遇到哪些事情不開心,他總是沉默不語。像他這般年紀的孩子個個都是活潑開朗的,為何他就像看起來如此的焦慮呢?
采訪時,劉熙提到他父親平時工作非常忙碌。平時都是母親陪伴他的,父親很少陪他,覺得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回到家極少陪伴兒子。即使他纏著爸爸,爸爸都會讓他自己看電視,爸爸喜歡玩手機或打游戲,每次遇到這種情況他就會想著去找媽媽,如果媽媽沒空自己就會覺得很郁悶,有時候后故意搞些能引起大人注意的行為,經(jīng)常遭到爸爸的大聲呵斥。每次看到其他孩子和爸爸一起開心的做事情時,他總是覺得自己很孤單。我想這是孩子焦慮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劉熙的焦慮心理對學校教育的反思
劉熙是典型的“缺少父親陪伴”孩子,父親工作忙,與學?;静宦?lián)系,極少與學校溝通。在我們的統(tǒng)計中,由有母親負責輔導孩子的家庭占近70%,父親陪伴缺位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是對小學生健康教育的巨大挑戰(zhàn)。加上小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而且基本都是大班教學,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很難為陪伴缺位的孩子們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令人堪憂的是有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觀念不強,學生的認識不足,教育方法不當,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這部分學生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
2.來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從劉熙身上,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小學生的焦慮有多方面的原因,學校教育的缺失是一個方面,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父親陪伴缺位對學生的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現(xiàn)在人經(jīng)濟壓力越來越大,房貸、車貸等各方面的生活壓力導致更多的父親更少精力和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劉熙的父親上班早出晚歸,下班就沉迷于玩手機或網(wǎng)絡游戲,陪孩子的時間更少了,留給孩子更多是孤獨與焦慮。其次,家庭情感壓力的失度。產(chǎn)生焦慮情緒的學生中,父親對他們學習及生活的態(tài)度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是觀念舊。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讓大部分男人都覺得女人的作用就是:相夫教子。二是沒耐心?!巴映升垺钡募鼻械母咭?,在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候就沒耐心引導孩子甚至責備怒罵,孩子就會感到焦慮恐懼,久而久之,對父親的陪伴的期待就慢慢減退。
3.個人的主觀因素
學生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xiàn)有著最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往往是缺乏自信,在與同學老師交往中特別急于表現(xiàn),一點表現(xiàn)不好就顯得很恐慌,很焦慮
三、輔導過程和個案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爸爸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缺一不可。了解了劉熙的基本情況,我們希望可以幫助他,讓他變得健康快樂地學習。
我們和劉熙爸爸決定采用雙管齊下的方法幫助劉熙走出焦慮,找回快樂。首先制定有效的陪伴方案,爭取每晚抽出半個小時和孩子玩游戲,做功課或一起動手做手工。很多爸爸的探索和嘗試欲望比較強,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征,很適合當孩子們的體驗學習導師。每當成功完成一件事,就在醒目的地方貼一個小貼紙或小星章,累積到一定的數(shù)目及時給予獎勵。還建議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閱讀,從而建立一種溫馨的親子關系。環(huán)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孩子隨時都在觀察和感受著爸爸和媽媽的相處方式,這會影響他們心理和情感發(fā)展。
在學校里,根據(jù)劉熙的基礎,在提問他時,讓他盡量慢慢學會思考,進行適時的耐心引導,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從培養(yǎng)其自信心。在學校體育節(jié)中,劉熙參加了拍籃球接力比賽。我們特意邀請他父親也抽空過來參加親子活動,在跑道上雖然摔了一跤,鞋子掉了,他馬上爬起來繼續(xù)完成比賽,贏得了觀眾陣陣喝彩聲。一個學年過去了,老師們和劉熙的家長覺得:劉熙慢慢從焦慮中走出來了,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了。
如果劉熙在某方面表現(xiàn)得不夠好,家庭和學校相互交流。我們就共同商討詳細的計劃,若效果不佳就有針對性的修改。
四、個案教育引發(fā)的思考及策略的探究總結
(一)個案教育的反思
從以上的個案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家庭和學校雙方面的配合?;仡櫼陨习咐绻皇俏覀兝蠋煵扇〈胧└淖儎⑽?,而他的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問題,劉熙可能會走更多的彎路。
現(xiàn)在劉熙的性格是變自信開朗了,但他以后會不會再變得焦慮呢?我想都有可能。如果他的父親以后又忙于自己的工作,而無暇顧及劉熙的學習和成長的心理變化。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近幾年,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親子節(jié)目的熱播,讓爸爸育兒的話題成為熱點,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爸爸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們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成長中的心理健康。
(二)策略的探究總結
了解了父親陪伴缺位的小學生產(chǎn)生焦慮的各方面的原因,掌握了其焦慮的心理規(guī)律,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對策研究,并及時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來預防和補救。學校、家長應互相配合,絕不能采取強制型的管教方式,更不能不聞不問,棄之不管。
愛孩子,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心理素質,教師應盡自己所能進行因材施教,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耐心、細致、科學的教育,特別是“焦慮的孩子”,教師更應給予更多的關愛。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家長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孩子的成長不會重來,因此,專家建議,爸爸們無論多忙,也要抽出時間多與孩子接觸。首先,在陪伴孩子時,爸爸要更有耐心,多學習一些關于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知識是很必要的,知道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有一個過程的,很多時候需要大人更多耐心去解釋、去等待他們慢慢成長,相信當理解了孩子,爸爸的容忍度也會相應提升。爸爸對孩子的愛、關心、照顧、情緒的感染,以至爸爸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獨特的作用。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背景下生存,不可避免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文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使得孩子尤其是家庭教育不完整的孩子心理上的脆弱表現(xiàn)無遺,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害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義務教育工作中的重點之一,它的落實與否對直接影響著整個教育的發(fā)展。如何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如何密切關注孩子成長是的心理變化?我想這是當代家庭迫切需要深思和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讓祖國的小花朵開得更燦爛,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溫馨,越來越光明。
參考文獻:
[1] 李百珍,與孩子共同成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9.
[2] 方靚.陪著孩子長大.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金保華,張國強,開啟心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
[4] 洪霞.解開自卑情結——阿德勒與奧修自卑情結比較及啟示.社會心理學,2007.
[5] 徐思安.青少年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與實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6] 唐全騰,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 林青賢.幸福,從接納開始.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