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
摘 要:《梁?!沸√崆賲f(xié)奏曲是小提琴民族化的杰作。文章從旋律民族化、演奏方式民族化以及音樂風格民族化三方面回顧剖析了這部作品的民族化特點,對梁祝取得的成功進行探究和論述,并尋找這部作品對當今創(chuàng)作的啟示。
關鍵詞:《梁?!?民族化;音樂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64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5-0119-02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也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穭?chuàng)作的60周年。這部作品的魅力穿越時空、地域,跨越雅俗、國界,聽眾群在年齡層上小至學齡前兒童,老至耄耋老者,許多人無不為它穿透人心的魅力所感染。究其原因,還在于它根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土壤,吸收了西方音樂形式的精華,于是便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提倡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回顧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對如何進行民族化創(chuàng)新,仍舊具有現(xiàn)實的啟示意義。
何占豪先生在他的文章《集體智慧的結晶——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提及《梁祝》創(chuàng)作的動機就是要使小提琴民族化,從根本上說就是能夠群眾化,接地氣,為老百姓們所喜愛。遵循這一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梁?!返膭?chuàng)作呈現(xiàn)出音樂形態(tài)民族化、演奏方式民族化以及音樂風格民族化三種特征。
一、音樂形態(tài)的民族化
音樂形態(tài)是一部作品的血肉,是聽眾們最先接觸到的作品的外在風貌特征。《梁?!纷髌吩谝魳沸螒B(tài)上的民族化集中表現(xiàn)在:
(一)旋律、節(jié)奏民族化
《梁?!肥且皇孜餮笮√崆賲f(xié)奏曲作品。但在《梁祝》作品中,許多動人的主題、旋律、節(jié)奏等均來自地方的戲曲音樂。
如《梁?!窅矍橹黝}創(chuàng)作的靈感就來自越劇尹派創(chuàng)始人尹桂芳唱腔中的一句表達愛情的吟腔;“三載同窗”副部中小快板的第一主題的素材來自越劇的動作小過門,第二主題來自古箏曲《漁舟唱晚》中的特色節(jié)奏;“樓臺會”的旋律來自越劇《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斷橋回憶”的唱腔;“哭靈投墳”則應用了京劇的導板、越劇的囂板和紹劇的“二凡腔”、越劇的“尺調(diào)”哭腔;“化蝶”中的音調(diào)來自《游園驚夢》的昆曲曲牌。[1] 這些來自戲曲藝術的民族音樂的語言是這部音樂作品使大眾產(chǎn)生親切感的重要因素,也是構筑這部作品的音樂形態(tài)的主要元素。
(二)曲式結構的民族化
《梁?!愤@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采用西方奏鳴曲式結構。但是考慮到群眾喜歡標題鮮明、內(nèi)容真切的音樂,又綜合采用了有鮮明標題的多段體的結構,把曲子按照故事情節(jié),分為“草橋結拜”“三載同窗”“長亭惜別”“樓臺會”“哭靈投墳”等多個段落。這種表達讓國人感到既熟悉又有新意。作品的音樂敘述方式既符合西方音樂奏鳴曲式中對比、展開、再現(xiàn)的原則,又使得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標題鮮明、內(nèi)容真切的傳統(tǒng)得以保存。音樂的情感在有邏輯的陳述中,表現(xiàn)了歡快、纏綿、思戀、抗爭、控訴、情感升華一系列的跌宕起伏過程。這種非典型性的奏鳴曲式,是中國人融合了戲曲場景式創(chuàng)作的標題音樂的敘述形式,是音樂結構民族化的一種表現(xiàn)。
《梁祝》在應用大量的民族音調(diào)的基礎上,使用豐富的和聲色彩變化,應用西洋交響樂隊音色層次豐富、多聲織體交錯的特點,使原有的戲曲音調(diào)變得立體化,大大擴展了單聲部音樂的表現(xiàn)力。整部作品既保留了線性音樂的自由音韻,又具有音樂敘述上的邏輯性與張力性。這是在民族音調(diào)基礎上的線性音樂美與多聲音樂立體美的交織化合,是音樂形態(tài)上西洋音樂民族化的成功之處。
二、演奏方式的民族化
小提琴是西洋樂器,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民族風格,《梁?!凡捎昧撕芏嗝褡寤难葑嗍址ê图记?。這些演奏手法多集中在滑音、弓法上,主要是模仿二胡、古箏、琵琶等的演奏技法。
(一)模仿二胡
在《梁?!纷髌樊斨?,大量使用滑音的技巧,如演奏“愛情主題”“樓臺會”“十八相送”時,大量使用小三度內(nèi)的同指上下滑音,表達纏綿的愛戀、難舍難分的情愫。在“抗婚段落”中使用長距離的琵琶音,模擬戲曲的哭腔,表現(xiàn)悲痛的控訴。而這些滑音技巧也是中國胡琴演奏的常用技巧。
(二)模仿古箏
在“三載同窗”的第二主題部分,應用了古箏曲《漁舟唱晚》中常用的節(jié)奏型,表現(xiàn)活潑、青春的音樂形象。小提琴通過采用頓弓、跳弓、不同的運弓部位等弓法技巧來模擬古箏的演奏技法,表現(xiàn)出音樂所需要的活潑、跳動的情緒。
(三)模仿琵琶
在 “英臺抗婚”這一段落中,作品運用了大量的切分和弦,作曲家在樂譜中的標記運用小提琴下半弓的撞弓演奏技巧,通過強有力的和弦以及弓法運用的結合,使祝英臺的抗婚音調(diào)與殘暴的封建勢力音調(diào)交替出現(xiàn),形成矛盾的焦點。這一段的節(jié)奏型以及演奏手法就是模仿琵琶常用的演奏技巧,表達了強烈的抗爭情緒。
三、音樂風格的民族化
《梁?!愤@部作品盡管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具備交響曲體裁的特點,但是它在總體上卻帶有濃厚的中國音樂的風格,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韻
中國音樂始終有著以人聲為貴的傳統(tǒng),《樂府雜錄》里就說“歌者,樂之聲,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中國的樂器始終以接近人聲作為自己的最高旨趣。在《梁?!愤@部作品中,在許多刻畫情感的旋律部分,大量借鑒了戲曲的唱腔。比如最為動人的愛情主題來自越劇《紅樓夢》選段的尹派唱腔,樓臺會選段的旋律來自越劇《斷橋》唱腔。而主奏樂器小提琴在許多旋律的演繹部分也借鑒二胡的聲腔化的手法來演繹人聲,目的是使音樂更加接近人聲的歌唱韻味,帶上更濃厚的中國韻味。《梁?!返氖孜谎堇[者——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俞麗娜老師在談到對作品的詮釋時,多次談到她為了演繹好《梁?!?,專門去學唱越劇,應用小提琴的滑指來模擬越劇的唱腔,表達那種欲言又止、跌宕起伏、含蓄而又纏綿的情感。
(二)重情
中國的音樂一貫重視情味,這情味指的是在各種情境以及環(huán)境下的生命的感受和體驗。翻看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作品,可以看到寫思念之情的《陽關三疊》《塞上曲》,寫哀怨之情的《長門怨》《二泉映月》等?!读鹤!返奈谋緛碜粤鱾饔谥袊耖g的四大古典傳說,描寫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音樂的陳述源于戲曲敘述的情境式表達。在曲中,筆者聽到了三載同窗、共讀共玩的青春和友情,兩小無猜、純潔甜美、無憂無慮的愛情,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樓臺會里的纏綿刻骨的戀情,反抗封建勢力、抗婚哭靈、投墳控訴的殉情,以及最后兩兩化蝶的浪漫主義溫情?,F(xiàn)實人生的酸、甜、苦,對命運的壓制的絕望、悲憤、控訴、抗爭,人性中對真善美和圓滿的追求在這部作品中都盡顯山水。人們在整部音樂作品中聽到的是一部人生,看到的是中國人的各種情境和悲歡離合,因為這種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它總能穿透時間和地域的阻隔浸潤情感,撫慰著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人們的心。
(三)重意
這里所談到的“重意”指的是《梁?!愤@部音樂作品通過音樂語言表現(xiàn)了文學文本的情節(jié)意義以及場景意象。中國的普通大眾能夠通過這樣的音樂語言進入音樂所描繪的情景情感之中,產(chǎn)生共鳴,享受音樂。《梁?!愤@部音樂作品的故事文本來自中國的四大傳說,描寫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相知、相戀最后殉情化蝶的故事。小提琴協(xié)奏曲通過奏鳴曲形式,用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幾個部分,將《梁祝》的文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分別表現(xiàn)出來。音樂一方面通過象征性的主題來暗示情節(jié)發(fā)展,比如通過愛情主題來展現(xiàn)初戀情懷,運用銅管音樂來表現(xiàn)封建的勢力的壓迫等;另一方面也通過特定的音調(diào)來象征特定的事物,比如用十八相送、樓臺會中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重奏對答來表現(xiàn)梁祝二人惺惺相惜、互訴衷腸的情意。此外,還通過情緒氣氛的渲染來暗示和象征某個場景,勾畫某種意境和意象。比如引子里用長笛、豎琴引奏,樂隊齊奏渲染出一派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溪水淙淙、春光明媚的意向;在“化蝶”部分,小提琴使用了弱音器來演奏愛情主題, 音量音色減弱,整體色彩變暗,聽者在這熟悉的旋律當中卻感受到一種虛幻的朦朧意境。這種表現(xiàn)手段時刻將音樂表達與故事情節(jié)推進、意境塑造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一種中國音樂重意象、追求意境的美學傾向。
除此之外,作品在結束部采用“化蝶”的主題構思,還體現(xiàn)了中國音樂古典美學中對圓滿的追求。中國的文化崇尚圓滿,與天地和諧共生共榮,這是民族的一種共同的文化心理取向。作曲家們在作品的最后以“化蝶”的手法跨越了梁祝二人現(xiàn)世的悲劇性。通過“化蝶”,梁祝二人從人世間進入自然界,完成了生命、自由和個體精神的超越。他們轉化了生命的形態(tài),變而為蝶,死而再生,使情與理、悲與喜在對抗中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蝴蝶扇動翅膀,款款雙宿雙飛,呈現(xiàn)了一種生命的活力,體現(xiàn)了中國審美當中一種“氣韻生動”的美學境界。它集生命的精神、形態(tài)、氣韻于一身,體現(xiàn)了中國人張揚生命意識的深層美感心態(tài)。
小提琴民族化是音樂前輩們提出的創(chuàng)作方向。而《梁?!肪褪俏餮笠魳访褡寤⒚褡逡魳番F(xiàn)代化的一個杰出的作品。當然,這個“化”不僅僅是簡單地用西洋的音樂形式來演繹中國的旋律,而是在把握民族音樂的形態(tài)、應用民族音樂的語匯,尊重繼承并發(fā)揚中國音樂美學的精髓的基礎上吸收應用了西方音樂語言的“化”。只有這樣的“化”,才不會丟失民族自我的根基,才能為老百姓和大眾長久喜愛。也只有吸收新鮮的、現(xiàn)代的、外來的音樂語言的“化”,才能夠使古老的民族音樂煥發(fā)出灼灼光彩。學習、繼承、創(chuàng)新都是為了發(fā)展,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表演,也都應當是為了繼承發(fā)展和發(fā)揚本國的音樂文化,為大眾所服務。而唯有此,作品才能萬古流芳,生命長青!這就是《梁?!方o今人的啟示。
參考文獻:
[1]何占豪.集體智慧的結晶——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J].音樂愛好者,2007(11):11-12.
[2]劉 楊.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中外演奏版本比較分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3]王梅芳.中國人生命意識的張揚——簡析“梁?;钡纳顚用栏行膽B(tài)[J],中州學刊,1995(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