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珍
我國漢字大約有十萬字,其中常用字只有幾千字。漢字文化淵源流長,“說文解字”在民間稱為測字,而東漢許慎撰寫了我國最早的文字學著作 《說文解字》,后來也有不少文字學書籍,如《說文解字注》《說文解字義證》等。這些數(shù)據(jù)記錄了我國大量古字資料,它能分析字形、詮解字義、辯識音調,對研究古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閱讀中也有一些生澀的漢字,使學生在閱讀時不知其意。通過“說文解字”,學生也能分析文言文中漢字的意義,幫助學生完成文言文閱讀。
我國漢字構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主要的造字法有前四種,其中造字法有象形、指事;組字法有會意、形聲;用字法有轉注、假借,我國漢字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形聲字,由表意偏旁和表聲偏旁組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說文解字”啟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字形,通讀文言文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漢字字義詮解的能力,在文言文閱讀中進行意義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流暢地閱讀文言文,理解文章意義。
“說文解字”能對造字法、組字法進行解析,使學生能夠理解漢字構造以及對漢字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文言文閱讀時,應該由淺入深,先對簡單漢字進行分析解讀,再分析組合漢字,理解漢字本意,使學生正確使用漢字。其次,在文言文中,能夠分析詮釋生僻漢字本意。
(1)解析象形文字:象形造字法是根據(jù)物體外貌逐漸演化的漢字,如日、月、山、水、木等一些簡潔漢字,這些漢字一目明了,能夠大概通曉其意,不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要理解詮釋象形漢字本意,才能輕易對復雜漢字進行分析。
(2)解析指事文字:指事造字法表現(xiàn)抽象事情的漢字,如上、下、寸等。如上、下兩字,人在上寫作“上”,人在下寫作“下”,也指職位高低,比如:“君臣上下”;輩分高低,如“上下尊卑”,聲音、位置等。
(3)解析會意文字:會意造字法是將兩字文字組合在一起,衍生新的文字也是“說文解字”的難點及重點,如從、信、休、磊、明等。 如“明”字,是“日”和“月”組合在一起,代表光明、亮,能看見;又如“信”子,是“人”和“言”組合在一起,表示人過去說的話言而有信,這個人會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4)解析形聲文字:形聲造字法是根據(jù)漢字特定形狀、字根、發(fā)音組成,如胡、葫、蝴、湖、瑚、醐等,根據(jù)偏旁來解釋漢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可對生僻漢字進行簡單分析漢字本意。例如:“兼”字是一個會意文字。兼是指手持兩株稻禾,手持一株稻禾為秉。如高中語文必修二《諫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本”字,指事文字,表示在樹的根部,此話之意便為“聽說想要樹木得到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部?!蓖ㄟ^對漢字的解說,來使學生輕松閱讀文言文。
漢字分為字形和字義,屬于表意文字。教師在教學文言文課文時,要合理的運用“說文解字”對文言文漢字進行漢字構造,漢字本意,上下文結合,梳理全文,方便學生理解。教師教學時應由淺入深,對漢字字型和字意逐一解釋,通曉字詞本意,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例如:高二必修四中的《蜀道難》一文中“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钡摹柏Y、砯”二字。“豬嘴拱土”為“豗”字,形容撞擊波濤相;水流爭先而下,撞擊到視同上,濺起水滴為“砯”字。這樣解說,學生很容易理解文中意思,同時還能避免學生寫錯字。
“說文解字”不僅在語文教學中對文言文解讀起到很大作用,而且能幫助學生辨識古今字、通假字、異性字,增加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促文化傳承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說文解字”在高考中的作用,2017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汪容甫先生行狀》文言文閱讀翻譯句子“蓋其性之篤厚然也”。其中的“篤”字,由竹字和馬字組成,竹字在馬字頭上,表示的意思是將馬嘴套上竹籠,使馬不能使用路邊野草,降低草料對馬的誘惑力,提高馬的專注度。結合上下文,可以解釋為“因為他的本性就是這樣專注老實忠厚?!?/p>
又如2016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家傳》中,第6題“令五縣會鞫之”中“鞫”的意思,無上下文參考,此時可以利用“說文解字”詮解字義,鞫字是由“革”和“訇”字構成,革是將獸皮上的毛脫去,對獸皮加工做成工藝品,比如皮鞭;“訇”字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句“訇然中開”,是指驚叫、聲音大。拿著皮鞭、大聲叫,那“鞫”字應該是審問、審訊指意。學生通過對“說文解字”的運用,可以解釋一些生僻難字,通曉文言文全文大意,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
總而言之,“說文解字”能夠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文言文中生僻字,幫助學生通曉全文意義。通過“說文解字”還能幫助學生辨識古今字、通假字、異形字,提升用字的準確性,提高是的語文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對學生進行解字訓練,由淺入深,從簡單漢字本義解析,再進行生僻復雜漢字意思解析,上下結合,通曉文言文本意,提高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理解,傳承我國古典文化。同時,“說文解字”能提高學生在高考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增加學生對文言文著作的熱愛,從而研究我國歷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