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橫縣橫州鎮(zhèn)蒙村村委小學 蒙春蓮
一年級學生是學前班過渡,對什么都充滿好奇。特別是剛剛接觸數學,過去只是對數的表象認識,現在進入小學階段就從表象認識到理性認識了,所以在“時間的計算”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給他們每人一個鐘面模具,使之認識“時針,分針,秒針”的時候,要求他們動手摸一摸、數一數、找一找。然后要他們說出時針,每走一個數字是一個小時,那么走5個數字是多少個小時?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那么走6個大格是多少分鐘?那么秒針走8個大格是多少秒?用乘法可以么?這樣從摸一摸,數一數,找一找中一步步地推算出現在是多少時,分,秒。
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新生事物有著特別的興趣,但是碰到難一點的知識之后興趣就一落千丈。有時候怎樣啟發(fā)也轉不過彎來。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時間的計算”練習時,“現在是7:00,那么過一個小時后,是幾點鐘?”學生都說用加法,是8:00?!澳敲船F在是11:00,過兩個小時后呢?”學生面面相看,有的說用加法,是13點。我說:“我沒見過鐘面有13點的么?”于是我用鐘面模具來演示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計算時間時為什么用加法,什么時候要看鐘面數時間。使他們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計算方法是一個逐漸領悟算理的過程,在算理與算法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讓學生在計算中體驗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在教學“求經過時間”時,雖然學生經過了前面認識鐘面上時,分,秒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秒針走一格是1秒,分針走一個大格是5分鐘,時針走一大格是1個小時這些感性認識,也掌握了“秒、分、時”的簡單互相換算,但是在求“經過時間”和“開始時間”時,學生的腦海仍是一片混沌,因此學生在學習中一定要領悟算理,理清思路。
我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時間”的例2時。我打出主題圖后
師:“我們是什么時間去學校的?”
生:“7:30”
師:“我們是什么時間到學校的?”
生:“7:45”
師:“現在我們是7:30離開家的,7:45到學校,同學們幫我算算,你們要多長時間才到學校?”
出示兩個鐘面,分別是:7:30和7:45
(合作學習,討論算法)
師:“你怎樣算的?你懂得了什么?你用了多少種計算方法?(小組交流)”
師:“誰愿意說說自己的方法?”
生1:“我用數小格的方法,因為一個小格是1分鐘,分針走了15個小格就是15分鐘?!?/p>
生2:“30-15=15(分)”
師:“在求經過時間的時候,因為在一個小時內,我們可以直接用結束時間減去起始時間,這樣比較簡便。”
這樣的合作交流,探究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參與,避免了老師的生搬硬套給予他們計算方法,也開拓他們的思維。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基礎之上。我們在小學課堂上,我們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把學生的認知,經驗加以啟發(fā)和點撥,使學生在學習中的從畏難心理發(fā)展到興趣,這樣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84頁例三時,觀察情景圖。
師:“你知道哪些生活信息?你還了解哪些信息?”
生:從圖上我知道“火車9:00出發(fā),下午6點到奶奶家?!?/p>
師:“算一算要多久才能到奶奶家?”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鐘面數一數
2.用計算的方法
師:“你們發(fā)現了沒有,9:00用什么時間表示法?下午6點用什么時間表示法”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面,我在學生的里面,加以引導和點撥。(要把時間都轉化成24小時計時法)
師:“我們是否可以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理解呢?”
(畫線段圖)
通過畫出線段圖,直觀地顯示了數量關系,啟發(fā)了學生運用分段計算方法或假設的方法求得結果。
總而言之,我在教學《時間的計算》的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認知到思維的形成,使他們掌握了對于時間的計算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