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黛溪小學 張翠蓮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課標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fā)現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驗,提高科學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學習與同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
但是,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經常存在因實驗材料和觀察對象短缺、課上實驗時間長無法完成探究任務、課后學生探究缺少指導等問題,影響了探究效率和探究效果,達不到教學目標要求,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當下飛速發(fā)展的微課、智慧課堂等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解決其中的一部分問題。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們解決教學難題的重要手段。其中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契合了網絡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等需求,成為科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重要的輔助手段。微課可以把科學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或是課堂中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的教學活動,利用有聲有色的視頻資源、圖文并茂和動靜結合的圖文資源等表現出來,調動起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科學的殿堂。
微課的表現形式相比以往單純的視頻資源、靜態(tài)的圖文資源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在科學課上,微課可以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并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學生完成指定的任務,并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科學課,他們還不了解科學到底學什么、做什么,這個階段,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引領他們形成對待科學課的正確態(tài)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會影響到他們后續(xù)的科學學習。例如三年級《科學》上冊“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截取“烏鴉喝水”的動畫視頻加上文字做成微課,畫面同時出現“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烏鴉將石子放到瓶子里后就能喝到水了呢?”等問題,三年級的小學生對形象直觀的動畫非常感興趣,在幾分鐘的微課所展示的具體活動過程中,他們能從中提取知識,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水、石頭能占據空間,空氣能不能占據空間呢?怎樣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呢?學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在學生產生了探究欲望和問題后,還可以用下一個小微課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潛水艇的上浮下沉的情形演示:空氣進入壓載艙,水就被擠出來了,空氣被排出來,水就進入了壓載艙。演示告訴學生“空氣能夠占據空間”,這只是我們看到的,科學是用事實說話的,怎樣用實驗證實這一現象呢?這一案例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空氣能夠占據空間的科學實驗探究。
形象的微課在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在科學中,用證據證明現象背后的本質和事實,并不是用一個實驗、一次實驗就能驗證的,必須構建一個證據系統(tǒng),用多個證據來證明。
微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微課以知識點為核心,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整合微課件、微視頻、微教案、微習題等為學生提供可供學習的大量的課程資源,它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比較完整,能夠輔助學生完成科學探究活動。
在很多科學課堂上,有些科學實驗用時較長、現象不明顯,有些實驗過程復雜,有時演示實驗失敗等原因占用較多的課上時間,從而導致在課上完不成學習任務造成拖堂等情況,這是一直困擾大多數科學教師的問題。例如:五年級《科學》上冊“觀察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一課中“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活動,在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內,物體影子在陽光下的變化不是很明顯,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影子方向和長度的變化。微課可以將需要長時間完成的任務在幾分鐘內展示出來,幫助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多次觀察記錄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將其制成微課,然后以此為觀察目標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切身感受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及其規(guī)律。
我們使用的科學教材雖然照顧到了各地的實際情況,但有時還是會出現當地沒有課本所提供的觀察對象,或課堂上無法對觀察對象進行觀察等一些問題。雖然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們完全可以改用當地的一些資源帶領學生進行探究,但是,學生看到了科學教材中提供的一些觀察對象,他們就會好奇,就想了解和知道是什么?!缎W科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基本理念強調,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谶@一基本理念,教師可以用微課解決這一問題,以三年級科學《水生植物》一課為例:在我國的北部和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水生植物的種類較少,學生見到水生植物的機會也比較少。課本上提供了水花生、浮萍、金魚藻和水葫蘆四種水生植物,學生相對陌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搜集一些關于這幾種水生植物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制作成微課,與學生一起觀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進行觀察的欲望。
有些觀察實驗活動,在科學課上有時是無法進行的,例如四年級上冊《科學》“風向和風速”“云的觀測”兩課中,上課時的天氣情況不可能會和觀察內容相一致,當時的天氣情況也無法展現13個風級情況和各種云的類型。同樣,我們可以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制作成為微課,用較短的時間展現出不同的天氣狀態(tài),給予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然而我們應告訴學生,這只是通過資料感知到,要想看到真實的現象,還需要長期地觀察、記錄和分析。在微課資料的引領下,學生們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完成后續(xù)的觀察研究活動。這種真實、具體、典型案例化的情景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學習支架,學生易產生思維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求解能力等高階思維能力得到激發(fā)。
要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去做科學,也就是去實踐,去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單靠課堂上的時間和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進行課外探究觀察活動。他們的課后探究活動是分散的,情況各不相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無法做到一對一面對面指導。作為科學教師應該注重指導學生課后進行的各種各樣的觀察探究活動,并依據這些活動開展的情況幫助學生獲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真正做到科學、實事求是地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物質世界變化的規(guī)律性,并且指導學生在進一步的實踐探究過程中不斷形成和深化完善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主題,用微課將共性的問題、指導方法和意見發(fā)送到班級群等網絡交流平臺,供學生參考。因為對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課外對知識點、觀察點的個性化學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的應用。
例如六年級《科學》下冊“宇宙”單元的學習內容,實際在課堂上能進行的觀察活動和學習內容是十分有限的,課本上的內容只是一個指引活動,因為對于宇宙,學生有太多的問題要了解和解決,有可能會成為學生一生的追求。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的指導者,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知識框架做成結構圖,結合視頻、文字等資料做成一系列的微課組合,發(fā)送到網絡平臺,供學生參考。綜上所述,微課具有內容精簡、資源多樣和使用方便等眾多優(yōu)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性,促進科學探究的順利進行,大大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的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微課當作主要的教學手段,更不能用微課代替學生的實驗操作,代替學生親身的體驗活動。我們科學教師可以巧用微課,發(fā)揮微課功能,指導學生解決科學探究中的疑難問題,提高科學探究效率,擴大探究范圍,增長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探究技能,提高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