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zhèn)汪堡小學 陳 強
語文課是小學生的基礎(chǔ)課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個關(guān)鍵的教學過程,教師要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去粗取精,認真賞析每一篇佳作。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為載體,對如何提高農(nóng)村小學高年級語文精讀水平進行闡述與探討。
精讀要在朗讀中認真讀,朗誦是精讀的起始階段,學生在初讀的時候要學會感知文章的大意。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范讀,在范讀的時候有意去強調(diào)重點語段,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讀、分割讀、組合讀等多種方式感受文章的重點部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我們要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與作者進行心與心地交流,當學生有人物代入感而進行朗讀時,文章的主題才更能被發(fā)掘,這也是精讀的意義,尤其是重點的語段,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進行朗讀,有取有舍,抓住重點。
如在講解《秋思》這一首詩的時候,教師就以朗讀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精讀。故事是朗讀的基礎(chǔ),是精讀的先導,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學會斷句,掌握重點字詞,“秋風”點名時節(jié),秋意濃正是傷感別離之時,“家書”帶你,點名了作者的身份,他是一名生在異鄉(xiāng)的游子,這里要重讀。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一定要精讀,將重點的字進行反復玩味,品味其寄深沉于淺淡,寓曲折于平緩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情感。
當探究重點語段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那些能夠體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運用優(yōu)美修辭手法、采用寫作手法的語段都是教師應該強調(diào)的,比較閱讀可以比較重點句子與非重點的句子,學習運用了手法的句子,賞析能夠體現(xiàn)主人公性格的句子,這些句子為什么能發(fā)揮這些作用,學生要通過閱讀進行品析。同時,教師要將課外閱讀的知識與課內(nèi)的知識進行橫向聯(lián)系或者縱向聯(lián)系,因材施教,對句子進行認真分析,立足于教材,從教材出發(fā),在內(nèi)容上,在形式上發(fā)現(xiàn)句子的問題,同時將一些運用相同手法,或表達相同情感的語段放在一起進行賞析,這些都是比較閱讀的精妙之處,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時候,我就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我先重點講解了其中的一些人物描寫段落,這些文字很好地刻畫了魯迅的形象,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等都體現(xiàn)了魯迅的讀書一絲不茍,同情和關(guān)懷勞動人民,教師之后可以指導學生將其與《少年閏土》這一課進行對比,找到其中對于人物性格描寫的異同。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其對人物描寫的句子,求同存異更容易讓學生找到點睛之筆,得到更深啟迪。
討論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策略,精讀一定要開展討論課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語句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啟發(fā)每一位同學的思維,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不斷產(chǎn)生對語段新的想法,提出新的見解,學生們通過自由結(jié)組,能夠發(fā)散自己的思路,在精讀中要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精讀的意義。談論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契機,給學生增添了更多交流思想的機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語句的分析和質(zhì)疑,理解了文章主旨,得到了更深的情感領(lǐng)悟。
例如,在講解《“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討論,這里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分別指的是什么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可以組成小組,分別對這兩個方面進行精讀,并學會帶著疑問去讀書,去尋找答案。討論閱讀的意義很大,讀貴有疑,學貴有疑,在認真討論中的閱讀更有價值,可以指導學生更快的提煉文章主旨。
綜上所述,所謂精讀就是選擇重點去學習,集中精力突破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確定文章重點部分,教師要通過多樣的學習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高效精讀,合理閱讀,趣味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