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生自尊、道德自我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的關系研究

        2014-09-18 19:37:59潘紅霞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4年8期
        關鍵詞:自尊大學生

        潘紅霞

        摘要:為了探討大學生的自尊、道德自我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的關系,采用Rosenberg自尊問卷、道德自我認同問卷和人際侵犯動機問卷測量了674名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與象征化道德認同呈顯著正相關;自尊與人際侵犯動機成顯著負相關;內化、象征化道德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均成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自尊;道德認同;人際侵犯動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8-0086-02

        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fā)展時期,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領域。目前許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令人擔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不盡人意,出現人際交往冷漠、人際交往報復、人際交往虛擬化等現象,由于人際交往種種適應不良導致的惡性事件也屢見不鮮。其中人際侵犯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問題,表現為冷漠、不信任、刻意保持距離等回避心理,還有“以牙還牙”,希望對方受到傷害、承受痛苦的報復心理。

        道德自我認同(Moral selfidentity)反映的是個體對道德品質(公平、關愛他人、忠誠等)的認可程度,包括內化(Internalization)和象征化(Symbolization)兩個維度[1]。其中,內化指的是道德特質對個體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程度,而象征化指的是個體是否期望將這些道德特質體現于其外部行為中。道德自我認同作為道德自我概念的重要構成,被視為激發(fā)和調節(jié)個體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以及自我調節(jié)機制。

        自尊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自尊反映的是個體被社會所接受和拒絕的程度,低自尊者往往表現出較高的拒絕敏感性。一般認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自尊越高則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低自尊則往往會導致攻擊行為、社交焦慮等人際適應不良(Robson,1998)。這可能是因為低自尊者體驗和經歷較多的社會排斥和拒絕,這些被社會排斥和拒絕經歷會降低自尊者對某些道德品質的自我認同。這意味著,自尊可能與道德認同呈正向關系,即自尊較低的個體可能表現出較低的道德自我認同。

        1對象和方法

        1.1被試

        浙江省某高校700名大學生參加了本研究,最后獲得有效問卷674份。

        1.2問卷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3。

        道德自我認同問卷采用Aquino & Reed(2002)編制的道德認同問卷。量表由13個項目構成,分為內化和象征化兩個維度。量表運用五級評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總分范圍為13~65分,分值越高,說明道德認同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介于0.801~0.843之間。

        人際侵犯動機問卷采用了Wade編制的“人際侵犯動機量表”(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Scale12Item Form IRIM12)。該量表經由陳祉妍、朱寧寧、劉海燕進行中文版的測試,信效度良好。該問卷包括12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人際侵犯動機越強烈。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研究結果

        2.1相關分析

        2.2回歸分析

        以自尊和道德認同為自變量,以人際侵犯動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由表2可知,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動機。表2自尊和道德認同對人際侵犯動機的回歸分析

        非標準化回歸系數B標準誤βtpFR2自尊 -0.0280.008-0.138-3.6220.00011.1420.032道德認同-0.1490.052-0.109-2.8590.004 3討論

        人際侵犯是國內外大學生面臨的具有相對普遍性的問題。人際侵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和應對人際侵犯,降低人際侵犯動機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將人際侵犯視為個體自我調節(jié)失敗的過程,探討自尊和道德自我認同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自尊和道德認同都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傾向。

        回歸分析表明,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人際侵犯動機。道德認同較高的個體傾向于將誠實、樂于助人、關愛他人、公平、友善、富有同情心、真誠這些道德特質作為構建其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因此表現在人際交往上更愿意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人際侵犯動機自然就呈現得比較低。高自尊的個體擁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去調動各種策略以緩沖、調整心境,自尊是心境能否得到良好調節(jié)的重要影響因素。低自尊水平的個體有著負面的自我評價,面對生活的各類事件時,他們要么選擇回避,要么選擇報復攻擊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當遇到人際沖突和人際交往障礙的時候,高自尊的個體更傾向于自我調節(jié),更愿意寬恕別人從而降低其人際侵犯的動機。

        4建議

        基于以上的研究,給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啟發(fā),即從提高大學生個體的自尊和道德認同水平出發(fā),降低人際侵犯動機,從而有效化解各類人際沖突,使得大學生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

        第一,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高自尊的個體能夠自我悅納,自我接受,具有更好的人際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還能夠克服恐懼,緩解焦慮,并能有效地減少與焦慮有關的防御行為。大學生正是處在自尊發(fā)展的敏感時期,思政工作人員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哪怕是批評的時候也得考慮是否傷害到個體自尊,滿意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大學生自尊的發(fā)展。其次,多開展大學生生活經驗的體驗,如班集體活動、各類派對、寢室生活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對自己正確的評價。再次,多創(chuàng)設成功的體驗,形成積極的歸因。可以開展各類比賽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地參與,以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

        第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水平。道德自我認同被認為是激發(fā)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是連接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橋梁。只有道德品質被個體所內化認同或者說唯有個體認為“做有道德的人”對自我的重要性,個體才會遵循道德的原則進行道德實踐。采用道德敏感性訓練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同,積極進行道德實踐是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在具體構建大學生人際交往道德實踐體系時,首先可以建立人際交往道德實踐基地。

        第三,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訓練體系,通過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即時反饋等方式進行人際交往體驗。首先,進行人際交往素質拓展,要求學生進行積極的人際交往,并對交往效果進行合理積極的評價。其次,進行團體輔導,可以開展人際交往情景模擬訓練,如“人海茫?!?、“導盲訓練”游戲讓大學生們體驗人際交往的各種情況,獲得交往體驗。再次,進行個體人際交往咨詢和跟蹤。對那些人際交往失敗或者受挫的個體進行積極的跟蹤和溝通,化解他們的人際交往困惑,降低人際侵犯動機。

        參考文獻:

        [1]Aquino K., Freeman D., Reed A et al. 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ituation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1):123-144.

        摘要:為了探討大學生的自尊、道德自我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的關系,采用Rosenberg自尊問卷、道德自我認同問卷和人際侵犯動機問卷測量了674名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與象征化道德認同呈顯著正相關;自尊與人際侵犯動機成顯著負相關;內化、象征化道德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均成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自尊;道德認同;人際侵犯動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8-0086-02

        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fā)展時期,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領域。目前許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令人擔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不盡人意,出現人際交往冷漠、人際交往報復、人際交往虛擬化等現象,由于人際交往種種適應不良導致的惡性事件也屢見不鮮。其中人際侵犯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問題,表現為冷漠、不信任、刻意保持距離等回避心理,還有“以牙還牙”,希望對方受到傷害、承受痛苦的報復心理。

        道德自我認同(Moral selfidentity)反映的是個體對道德品質(公平、關愛他人、忠誠等)的認可程度,包括內化(Internalization)和象征化(Symbolization)兩個維度[1]。其中,內化指的是道德特質對個體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程度,而象征化指的是個體是否期望將這些道德特質體現于其外部行為中。道德自我認同作為道德自我概念的重要構成,被視為激發(fā)和調節(jié)個體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以及自我調節(jié)機制。

        自尊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自尊反映的是個體被社會所接受和拒絕的程度,低自尊者往往表現出較高的拒絕敏感性。一般認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自尊越高則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低自尊則往往會導致攻擊行為、社交焦慮等人際適應不良(Robson,1998)。這可能是因為低自尊者體驗和經歷較多的社會排斥和拒絕,這些被社會排斥和拒絕經歷會降低自尊者對某些道德品質的自我認同。這意味著,自尊可能與道德認同呈正向關系,即自尊較低的個體可能表現出較低的道德自我認同。

        1對象和方法

        1.1被試

        浙江省某高校700名大學生參加了本研究,最后獲得有效問卷674份。

        1.2問卷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3。

        道德自我認同問卷采用Aquino & Reed(2002)編制的道德認同問卷。量表由13個項目構成,分為內化和象征化兩個維度。量表運用五級評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偡址秶鸀?3~65分,分值越高,說明道德認同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介于0.801~0.843之間。

        人際侵犯動機問卷采用了Wade編制的“人際侵犯動機量表”(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Scale12Item Form IRIM12)。該量表經由陳祉妍、朱寧寧、劉海燕進行中文版的測試,信效度良好。該問卷包括12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人際侵犯動機越強烈。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研究結果

        2.1相關分析

        2.2回歸分析

        以自尊和道德認同為自變量,以人際侵犯動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由表2可知,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動機。表2自尊和道德認同對人際侵犯動機的回歸分析

        非標準化回歸系數B標準誤βtpFR2自尊 -0.0280.008-0.138-3.6220.00011.1420.032道德認同-0.1490.052-0.109-2.8590.004 3討論

        人際侵犯是國內外大學生面臨的具有相對普遍性的問題。人際侵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和應對人際侵犯,降低人際侵犯動機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將人際侵犯視為個體自我調節(jié)失敗的過程,探討自尊和道德自我認同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自尊和道德認同都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傾向。

        回歸分析表明,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人際侵犯動機。道德認同較高的個體傾向于將誠實、樂于助人、關愛他人、公平、友善、富有同情心、真誠這些道德特質作為構建其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因此表現在人際交往上更愿意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人際侵犯動機自然就呈現得比較低。高自尊的個體擁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去調動各種策略以緩沖、調整心境,自尊是心境能否得到良好調節(jié)的重要影響因素。低自尊水平的個體有著負面的自我評價,面對生活的各類事件時,他們要么選擇回避,要么選擇報復攻擊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當遇到人際沖突和人際交往障礙的時候,高自尊的個體更傾向于自我調節(jié),更愿意寬恕別人從而降低其人際侵犯的動機。

        4建議

        基于以上的研究,給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啟發(fā),即從提高大學生個體的自尊和道德認同水平出發(fā),降低人際侵犯動機,從而有效化解各類人際沖突,使得大學生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

        第一,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高自尊的個體能夠自我悅納,自我接受,具有更好的人際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還能夠克服恐懼,緩解焦慮,并能有效地減少與焦慮有關的防御行為。大學生正是處在自尊發(fā)展的敏感時期,思政工作人員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哪怕是批評的時候也得考慮是否傷害到個體自尊,滿意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大學生自尊的發(fā)展。其次,多開展大學生生活經驗的體驗,如班集體活動、各類派對、寢室生活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對自己正確的評價。再次,多創(chuàng)設成功的體驗,形成積極的歸因??梢蚤_展各類比賽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地參與,以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

        第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水平。道德自我認同被認為是激發(fā)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是連接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橋梁。只有道德品質被個體所內化認同或者說唯有個體認為“做有道德的人”對自我的重要性,個體才會遵循道德的原則進行道德實踐。采用道德敏感性訓練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同,積極進行道德實踐是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在具體構建大學生人際交往道德實踐體系時,首先可以建立人際交往道德實踐基地。

        第三,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訓練體系,通過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即時反饋等方式進行人際交往體驗。首先,進行人際交往素質拓展,要求學生進行積極的人際交往,并對交往效果進行合理積極的評價。其次,進行團體輔導,可以開展人際交往情景模擬訓練,如“人海茫?!?、“導盲訓練”游戲讓大學生們體驗人際交往的各種情況,獲得交往體驗。再次,進行個體人際交往咨詢和跟蹤。對那些人際交往失敗或者受挫的個體進行積極的跟蹤和溝通,化解他們的人際交往困惑,降低人際侵犯動機。

        參考文獻:

        [1]Aquino K., Freeman D., Reed A et al. 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ituation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1):123-144.

        摘要:為了探討大學生的自尊、道德自我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的關系,采用Rosenberg自尊問卷、道德自我認同問卷和人際侵犯動機問卷測量了674名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與象征化道德認同呈顯著正相關;自尊與人際侵犯動機成顯著負相關;內化、象征化道德認同與人際侵犯動機均成顯著負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自尊;道德認同;人際侵犯動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8-0086-02

        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fā)展時期,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領域。目前許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令人擔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不盡人意,出現人際交往冷漠、人際交往報復、人際交往虛擬化等現象,由于人際交往種種適應不良導致的惡性事件也屢見不鮮。其中人際侵犯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問題,表現為冷漠、不信任、刻意保持距離等回避心理,還有“以牙還牙”,希望對方受到傷害、承受痛苦的報復心理。

        道德自我認同(Moral selfidentity)反映的是個體對道德品質(公平、關愛他人、忠誠等)的認可程度,包括內化(Internalization)和象征化(Symbolization)兩個維度[1]。其中,內化指的是道德特質對個體自我概念的重要性程度,而象征化指的是個體是否期望將這些道德特質體現于其外部行為中。道德自我認同作為道德自我概念的重要構成,被視為激發(fā)和調節(jié)個體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以及自我調節(jié)機制。

        自尊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自尊反映的是個體被社會所接受和拒絕的程度,低自尊者往往表現出較高的拒絕敏感性。一般認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自尊越高則社會適應能力越強,低自尊則往往會導致攻擊行為、社交焦慮等人際適應不良(Robson,1998)。這可能是因為低自尊者體驗和經歷較多的社會排斥和拒絕,這些被社會排斥和拒絕經歷會降低自尊者對某些道德品質的自我認同。這意味著,自尊可能與道德認同呈正向關系,即自尊較低的個體可能表現出較低的道德自我認同。

        1對象和方法

        1.1被試

        浙江省某高校700名大學生參加了本研究,最后獲得有效問卷674份。

        1.2問卷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3。

        道德自我認同問卷采用Aquino & Reed(2002)編制的道德認同問卷。量表由13個項目構成,分為內化和象征化兩個維度。量表運用五級評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總分范圍為13~65分,分值越高,說明道德認同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介于0.801~0.843之間。

        人際侵犯動機問卷采用了Wade編制的“人際侵犯動機量表”(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Scale12Item Form IRIM12)。該量表經由陳祉妍、朱寧寧、劉海燕進行中文版的測試,信效度良好。該問卷包括12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人際侵犯動機越強烈。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

        2研究結果

        2.1相關分析

        2.2回歸分析

        以自尊和道德認同為自變量,以人際侵犯動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由表2可知,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動機。表2自尊和道德認同對人際侵犯動機的回歸分析

        非標準化回歸系數B標準誤βtpFR2自尊 -0.0280.008-0.138-3.6220.00011.1420.032道德認同-0.1490.052-0.109-2.8590.004 3討論

        人際侵犯是國內外大學生面臨的具有相對普遍性的問題。人際侵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和應對人際侵犯,降低人際侵犯動機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將人際侵犯視為個體自我調節(jié)失敗的過程,探討自尊和道德自我認同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自尊和道德認同都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侵犯傾向。

        回歸分析表明,自尊和道德認同能夠有效預測人際侵犯動機。道德認同較高的個體傾向于將誠實、樂于助人、關愛他人、公平、友善、富有同情心、真誠這些道德特質作為構建其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因此表現在人際交往上更愿意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人際侵犯動機自然就呈現得比較低。高自尊的個體擁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去調動各種策略以緩沖、調整心境,自尊是心境能否得到良好調節(jié)的重要影響因素。低自尊水平的個體有著負面的自我評價,面對生活的各類事件時,他們要么選擇回避,要么選擇報復攻擊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當遇到人際沖突和人際交往障礙的時候,高自尊的個體更傾向于自我調節(jié),更愿意寬恕別人從而降低其人際侵犯的動機。

        4建議

        基于以上的研究,給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啟發(fā),即從提高大學生個體的自尊和道德認同水平出發(fā),降低人際侵犯動機,從而有效化解各類人際沖突,使得大學生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

        第一,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高自尊的個體能夠自我悅納,自我接受,具有更好的人際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還能夠克服恐懼,緩解焦慮,并能有效地減少與焦慮有關的防御行為。大學生正是處在自尊發(fā)展的敏感時期,思政工作人員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哪怕是批評的時候也得考慮是否傷害到個體自尊,滿意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大學生自尊的發(fā)展。其次,多開展大學生生活經驗的體驗,如班集體活動、各類派對、寢室生活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對自己正確的評價。再次,多創(chuàng)設成功的體驗,形成積極的歸因??梢蚤_展各類比賽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地參與,以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

        第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水平。道德自我認同被認為是激發(fā)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是連接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橋梁。只有道德品質被個體所內化認同或者說唯有個體認為“做有道德的人”對自我的重要性,個體才會遵循道德的原則進行道德實踐。采用道德敏感性訓練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同,積極進行道德實踐是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在具體構建大學生人際交往道德實踐體系時,首先可以建立人際交往道德實踐基地。

        第三,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訓練體系,通過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即時反饋等方式進行人際交往體驗。首先,進行人際交往素質拓展,要求學生進行積極的人際交往,并對交往效果進行合理積極的評價。其次,進行團體輔導,可以開展人際交往情景模擬訓練,如“人海茫?!薄ⅰ皩び柧殹庇螒蜃尨髮W生們體驗人際交往的各種情況,獲得交往體驗。再次,進行個體人際交往咨詢和跟蹤。對那些人際交往失敗或者受挫的個體進行積極的跟蹤和溝通,化解他們的人際交往困惑,降低人際侵犯動機。

        參考文獻:

        [1]Aquino K., Freeman D., Reed A et al. 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ituation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1):123-144.

        猜你喜歡
        自尊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用賞識讓教育走向成功
        大學生自尊與歸因方式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領悟社會支持以及壓力性生活事件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自尊與人際關系相關關系的研究綜述
        中國市場(2016年1期)2016-03-11 21:21:57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九九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极品新娘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av偷偷|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日本按摩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一级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韩国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婷婷激情| 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 丁香五香天堂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高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天堂亚洲另类色图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丝袜美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杨幂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另类丰满熟妇乱xxxx|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超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 亚洲av一区二区网址|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 成人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国产一品二品三区在线观看|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视频|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网站不卡|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