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輝
[摘要]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針對閱讀課堂學生思維僵化、邊緣化、淺化等現象,教師要對癥下藥:把握時機,巧妙點撥;引發(fā)爭議,撬動思維;順水推舟,點燃思維。
[關鍵詞]統編教材;閱讀教學;思維發(fā)展;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09-01
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了學生的思維很難得到真正的發(fā)展。下面主要就語文教學中影響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教學建議。
問題一:問題淺化,思維僵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樣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要想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需要在真問題中引領學生與文本內容進行碰撞,使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形式,而忽略了思維的本質。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一課為例,有位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題目之后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問:“帶刺的朋友指的是誰?”“帶刺的朋友在干什么?”教師在學生提完問題后,并沒有對這些問題予以評析,而是直接對學生說:“你們很會提問題,那么接下來大家自己讀課文,試著解決問題吧!”從這個課堂片斷來看,教師雖然注重質疑,但純粹是為了問而問,學生思維僵化,教學質量不高。
對策一:把握時機,巧妙點撥
學生提出真問題以后,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巧妙點撥。在《帶刺的朋友》一課的教學中,有些問題之所以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主動參與,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學生提問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共同就“偷棗事件”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質疑。這樣,同樣是就課題質疑,有學生就會提出“刺猬明明在偷棗,作者為什么還稱它為帶刺的朋友”這種高質量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就“偷棗”和“朋友”這兩種明顯的沖突引領學生深入學習,這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的積極性。
問題二:學習捷徑化,思維邊緣化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直接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這樣不經過認知沖突的學習是很難撬動學生思維的,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很難得到提升。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是一篇文言文,對學生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有著一定難度的。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需要,會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展開教學,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教師問學生學習文言文可以用什么方法,當學生回答出“可以借助注釋先理解字詞,再來閱讀”的方法以后,教師就采取了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教學方式。這樣教學,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被弱化了。
對策二:引發(fā)爭議,撬動思維
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適當點撥。在《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讀完這篇文言文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大致談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困惑點。然后,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可以把課文插圖的順序打亂,讓學生借助文本中的語言到插圖中尋找對應的畫面。由于文中有五幅圖、六句話,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爭議。順著這種爭議,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再就學生的疑惑處給予恰當的點撥。這樣就能使學生的思維不再游離于表面,而是真正走向了深處。
問題三:忽略意外,思維淺化
在閱讀教學中,雖然教師做了精心的預設,但還會有各種“意外”生成。如果教師對這些“意外”置之不理,那么也就失去了深入引導的契機,將導致學生的思維無法真正得到提升。如教學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時,教師正在引領學生學習除了老牛和野鴨,還有誰來賣泥塘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學生突然說:“后面來買泥塘的朋友都特別沒有禮貌?!庇捎趯W生提出的話題超出了教師的預設,教師只是以“這個問題我們等會兒再來討論”一句話匆匆?guī)н^,直至課堂結束也沒有再提起這個話題。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自然難以得到真正發(fā)展。
對策三:順水推舟,點燃思維
當有學生發(fā)現除了老牛和野鴨,其他動物都沒有禮貌的時候,教師就要改變自己原來的教學進程,把節(jié)奏放慢下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通過發(fā)表意見,學生就會發(fā)現老牛和野鴨在買泥塘的時候,說話的語氣很婉轉,而其他動物說話的方式不容易被青蛙接受。最后,教師再讓學生以“……不過……要是……”這樣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這樣教學,順水推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時機,制造矛盾沖突,及時捕捉課堂意外,并能夠對學生的閱讀過程予以必要的點撥與引領,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這樣才能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基。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