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靖羽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成長時期的關鍵學習課程,而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抽象,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的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本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希望對關注此話題的人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教育 數學生活化 教學策略
引 言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表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數學知識,幫助學生輕松學習,改變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死板,增加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利用生活化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一直以來,人們都明白一個道理: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但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一直是教師不斷探尋與揣摩的問題之一,而現今的數學生活化教學,給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學生在互動中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自己的學習習慣[1]。
如在圖形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去尋找生活中的圖形,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會將數學思維應用到生活當中,學生會自覺的觀察生活中的圖形,對圖形的形狀以及圖形的應用有了自己的認識,這是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做不到的,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使學生們失去了將數學融入生活的意識,對數學的學習處在“形而上學”的階段,這將會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用具,如等長的小木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物體,使用木棍快速擺出物體的形狀,如正常形、長方形或者三角形等形狀,這種教學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思路敏捷度。
這種生活化數學知識的教學,是通過感性的表達方式將數學的抽象知識表現出來,提高了學生的理解程度,且有趣的學習方式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自然興致滿滿。
二、利用生活化教學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鍛煉思維的可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如在學習圖形知識時,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圖形應用,哪一小組得出的答案最多,哪一小組可以獲得獎勵。或者鼓勵各個小組自行設計一道應用題,然后相互之間進行計算解答,這道題必須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比賽哪一個小組設計的應用題最為復雜或哪一小組計算的最快,老師給予適當的獎勵以示鼓勵。這種良性競爭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敏捷度,且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學習數學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老師經常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改編成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學生便會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生活中遇到計算問題時,會第一時間將數學知識應用其中,這樣便能養(yǎng)成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但對于小學生來說,許多數學知識還沒有接觸,如此,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加強引導,在數學知識的講授過程中,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如加減乘除法的運算,老師可以為同學講述這些運算方法在超市結賬時的應用,為學生們編造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并為學生題目為“今天我?guī)蛬寢屗阗~”之類的學習任務,可以是幫助家長在買東西結賬時計算收付款金額,也可以時幫助家長計算今天一天的家庭開銷,這種小任務,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
另外,讓孩子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也非常重要,老師可以多多尋找生活中的例子,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比如圖形的旋轉,可以應用到手表上,指針的旋轉能夠計算時間;比如圖形的周長、體積以及面積計算,可以應用到室內設計與建筑工地當中;比如應用題中各種時間、速度、與距離的計算,可以增加辦事效率,減少消耗等。讓學生們充分了解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產生責任感,學生自然會主動接納數學知識,并且更加有動力學習數學知識。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堂情境,將抽象數學知識直觀化
小學的應用題大多都來源于生活,老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知識,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情境,和同學們進行情景聯系,為學生們營造學習氛圍。并且,老師可以運用PPT等計算機技術,為同學們演示應用題的演算過程,如六年級的一道數學題:小明家買了一些桔子和蘋果,其中蘋果的個數是橘子的3倍,小明的父母每人每天吃一個蘋果,小明每天吃一個桔子,若干天后蘋果還剩下8個,桔子則剛好吃完,問原來蘋果有多少個?桔子有多少個?面對這種數學題,學生們可能無從下手進行計算,這時,老師可以利用PPT為學生們慢慢推算蘋果與桔子的數量,根據蘋果與桔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假設,讓同學思考什么情況下桔子能剛好吃沒,即每天吃3個蘋果1個桔子的時候,若干天后可以將桔子正好吃沒。這時老師繼續(xù)在PPT上推算,父母每天吃兩個蘋果,比假設少吃了1個,也就是3-2=1(個),每天少吃一個即剩下的蘋果數量,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天數為8÷1=8(天),這時,可以通過天數計算蘋果的數量和桔子的數量。而PPT的運用,剛好清晰的分析與記錄了老師在做題時的思路與做題過程,學生理解的效率也隨之提高[2]。
蘋果與桔子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還可以通過應用題在生活中的設計,如計算年齡、超市用錢等,學生們在了解生活中的常識時,還能將數學知識合理運用到生活中去,這種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學生營造了歡快的學習氛圍,使數學的抽象思維更加直觀化。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就是利用生活化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生活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將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們傳達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孫云仙,胡業(yè)慶.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中華少年,2017(02):151.
[2] 張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