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丹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第七中學,吉林通化 134100)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優(yōu)秀學生必備的素質(zhì),然而在歷史科目的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都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歷史課堂效率不高。為了打造高效課堂,需要授課教師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素養(yǎng)。按照課前課后的時間節(jié)點進行分類,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課前做好課堂預習;二是課堂之上認真聽講;三是課后及時總結(jié)反思。此外,良好的學習習慣應當與科學的學習方法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的歷史課堂。
在上歷史課之前,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課前預習,可以使得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提升課前預習的實效性,學生在做課前預習的時候需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一是掌握主要學習內(nèi)容。借助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大致掌握課堂上講授的主要內(nèi)容,避免在課堂上出現(xiàn)“聽天書”的情況。在45分鐘的課堂上,教師可能將對一些相對簡單的知識點一帶而過,因此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明確聽課重難點。授課老師在45分鐘的歷史課堂上,很難對每個細小的知識點做到面面俱到的細致講解。然而,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不相同,歷史知識儲備量也不一樣。因此,學生應當通過課前預習,明確自學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以便于在課堂上抓住聽課重點。在課前預習時,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前做好標注,以便在課堂上向老師進行提問。
三是提前解決一部分個性化的問題。在歷史教材上常常出現(xiàn)一些歷史典故以及生僻字。學生應當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自行解決這部分個性的問題,以便授課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解決共性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課堂時間是十分寶貴的,每個學生都應當在課堂上做到認真聽講,不做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上課聽講的過程中,學生要及時做好課堂筆記,將老師延伸講解的知識點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以便課后復習的時候有文字記錄作為學習材料。授課教師應當及時提醒學生應該記錄什么,不記錄什么,易錯易忘的知識點應當做出特殊標記。向課堂45分鐘要成績,這就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歷史課堂上,授課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學生受到鼓勵后,將提升其做好課前預習的自主性,從而形成課堂內(nèi)外的良性循環(huán)。在課堂之上,授課教師應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歷史教學水平提升,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作用。
課后學習是對所學知識的強化鞏固,也是“溫故而知新”的重要實踐。通過課后總結(jié)反思,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與理解,還能通過持續(xù)的復習,產(chǎn)生新的學習體會。歷史知識中常常涉及到一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點,這些知識往往是常記常忘,因此,需要學生進行持續(xù)的知識鞏固。在課后的復習過程中,學生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及時進行課后整理,強化歸納分析能力。在課堂上,由于時間匆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可能加快教學速度,導致有些學生的筆記記錄不全、記錄潦草,對有些知識點無法進行真正的消化理解。通過課后復習,學生應當再次捋順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重新形成完整、整潔的學習筆記,以便在期中期末復習中使用。通過課后的復習及整理,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二是制定復習計劃,實現(xiàn)系統(tǒng)復習。課后復習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續(xù)的系統(tǒng)性復習。因此授課教師應當幫助同學們制定復習計劃,對各章各節(jié)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復習。學生應當將復習中發(fā)現(xiàn)的易錯題目記錄在筆記本上,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復習。
三是注重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主動思考問題。歷史知識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當注重對新舊知識的銜接,以新知識帶動對舊知識的鞏固提升,以舊知識幫助新知識的消化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歷史學習中,學生要樹立問題意識,做到學思結(jié)合、學思漸悟。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將歷史知識進行內(nèi)化,幫助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及時總結(jié)反思的習慣,可以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教師授課更加輕松,學生在課堂上會學得更加開心、學得更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