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大屯彝族鄉(xiāng)雅木小學,貴州 畢節(jié) 551707)
新課程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本,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滿足小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近年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使小學生認識到品德與社會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素質的人才,而這并非其他專業(yè)課程所能代替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提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以及身心,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的未來棟梁。所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生活中去展現(xiàn)最貼近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情境,才能幫助學生感受到素質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其中的樂趣。所以生活場景再現(xiàn)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要運用生活的場景作為實例,引導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現(xiàn)場,讓他們主動去思考社會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父母是如何愛護自己的孩子,感受有素質的人在做人處事方面是如何表現(xiàn)的等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更好的理解掌握數(shù)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上去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樣能夠還原英語的生活化場景,去讓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的魅力,感受外國文化的氣息。因此每個學科的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都能夠為小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而社會與品德中的學科通過教學情境生活化,比如教材中溫暖的家這一堂課,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去表達自己的父母平時是如何照顧自己,生病的時候多么的焦慮不安,能夠認可自己每種想法與做法,成功的喜悅會跟你一起分享,失敗的傷感也會陪伴自己一起度過等等,將一系列生活化的細節(jié)在課堂上表達出來,既能推動教師的教學流程,也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無限的愛,從而引導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理解,要孝順,長大之后要報答父母,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具備的認知,培養(yǎng)的正確情感表達。所以教學情境生活化的意義也是不容小覷的。
教材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生成情境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能使學生在生活的回想和感受中生出情感。要培養(yǎng)思想品德健康的學生,就要重視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注意他們情感的調動。如在五年級“家里的煩人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談談現(xiàn)在家長對孩子管教太嚴及對孩子要求太多的現(xiàn)象,或是只讓孩子學習、不了解孩子的需求等。如此,學生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和大家談自己的生活煩惱。這時,教師可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煩惱的事情是怎么解決的,并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把自己的煩惱的事情寫出來,相互之間交流探討煩惱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的煩惱,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哪些表現(xiàn)是父母和長輩們的煩惱,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減少或者消除煩惱。如有的同學說:爸爸媽媽很少讓我們在周末跑到同學家玩,為什么不讓呢?因為我經(jīng)?;丶液芡?,有時候還會忘記寫作業(yè)。那么,下次怎么辦呢?通過討論,學生就知道要守時,要分清事情的輕重,要從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還知道,原來很多的不允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果自己和父母真誠交流,自己在應該做好的地方表現(xiàn)很好,那么爸爸媽媽是會給自己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的。如此,孩子們在問題的分析和探討中,就能意識到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重視學生生活情感的激發(fā)和深入思考中,要讓學生們多說說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思考中感悟,并有所收獲。
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引發(fā)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小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幫助小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品德與社會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不拘泥于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讓不同水平的小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脫離實際,否則將會給小學生造成學習的困擾,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講小學品德與社會《說聲“謝謝”》,我首先進行學情分析,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父母的溺愛,因此養(yǎng)成了嬌慣、自私、懦弱等一些壞毛病,導致他們的心靈產(chǎn)生愛的麻痹,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都是應該的。所以我設計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小學生明白:當我們在得到別人幫助時,要對別人說聲謝謝。
那么,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呢?1.教師可以多設一些生活化的課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收獲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和情感合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讓學生陶冶情操、激發(fā)學習興趣,而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所以,教師要在課題中多加入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對之感興趣,從而使課堂更接近生活。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商店,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去超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了解、體驗如何在商店購物、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商店購物帶來的意義,感受社會發(fā)展的進步,這是在課堂講解中做不到的。2.教師要結合社會熱點,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進行生活化教學,生活就是教育的過程,多變的生活可以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提供更多的實際意義,促使學生不斷地學習,更好地實現(xiàn)新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可以適當?shù)匾肷鐣狳c,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升華和消化,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
總之,新課標的要求下,生活化教學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應當注重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效的應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