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晨
摘 要: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對于優(yōu)化語文課堂、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將多媒體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課堂上,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生生間的距離,還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研究多媒體技術,以便更好地運用它,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方法;教學課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4-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4.082
隨著教育的改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多媒體集文字、圖形、音頻、視頻等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chuàng)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使語文教學更具吸引力,讓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高效,還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愿望,令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談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和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輔助應用。
一、多媒體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夠通過生動的畫面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時,一開始我就利用圖像和錄音,讓學生一邊觀看“鄉(xiāng)下人家”門前的瓜架、雞冠花、大麗菊、午后鮮嫩的竹筍、成群的雞鴨,一邊傾聽畫眉鳥婉轉的叫聲。讓學生們如臨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鄉(xiāng)下人家”的美好生活,也激發(fā)了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入新課時,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了當年的那場大地震,引導學生由視覺到聽覺,產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地震的無情,然后再配以激情的導語。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之后,再板書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將學生的思維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中,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往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一課時,首先把各大洲的輪廓地圖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初步認識世界地圖,進而能夠讀懂文中關于大陸漂移的文字解說。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
二、構建課外師生交流平臺
小學生與教師的年齡差距很大,教師和學生之間很難形成默契,而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師生可以暢所欲言,消除了學生面對教師時的羞怯心理,充分解放了孩子們的天性。同時也可以使教師更深入地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性格特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應用多媒體優(yōu)化作文教學
自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以來,作文教學常常使我感到頭疼和力不從心,我一直在努力尋找能夠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多媒體的出現為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了學生多角度的邏輯思維,使課堂得到無限的拓展延伸,為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想象作文“走進音響世界”時,我收集了一些聲音,如滴水聲、口哨聲、歌聲、風聲、敲門聲……讓學生在眾多的聲音中選擇幾種編成故事。然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如把滴水聲想象成泉水聲,把自來水聲想象為小孩歡快的叫聲,將原來的情境轉化為具有生命性的動態(tài)再現,誘發(fā)了學生的寫作動機。
四、應用多媒體優(yōu)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師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可將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抄寫的內容事先做在課件中,上課時鼠標、鍵盤輕輕一動,教學內容立即出現在屏幕上,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節(jié)約了板書的時間,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指導學生和進行鞏固訓練中。它還加大了課堂教學信息量的輸入,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人機對話方式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述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又使學生在此基礎上發(fā)現問題,開闊思維,得出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變學為思,變學為悟。與多媒體進行雙向交流還能讓學生及時得到鼓勵和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從課本出發(fā),補充大量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訓練。
如教學《鄭成功收復臺灣》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鄭成功是怎樣收復臺灣的,為了讓學生理解鄭成功的愛國之情,教師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影視視頻,再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文中情感。學生既能讀出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又能體會到鄭成功的崇高精神。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效果好得多。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有大量的識字教學,不僅枯燥無味,而且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甚至學生還會產生厭倦心理,處于消極狀態(tài)。如果教師能發(fā)揮幻燈、投影、錄音、電腦等的作用,設計一些新穎的識字方法,就能幫助他們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可達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效果。如教學《玩具柜臺前的孩子》一課,我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動畫的形式出示生字,讓學生先照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看誰讀得又快又準確。學生被動畫吸引,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生字教學的枯燥乏味一掃而空。學生努力地連拼帶讀,一字沒讀錯,效果相當好。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了生字,在課堂外就可以輕松自由的玩耍,大大減輕了課業(yè)負擔。
五、結語
我們相信,經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只要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多媒體技術,找到它們與教育的契合點,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一定能夠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使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楊濤,張先霽,金鐵.關于多媒體教學現狀及對策[J].學習月刊,2010(15).
[2] 孫紅衛(wèi).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3(1).
[3] 劉克嬌.談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09(9).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