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
最近正在讀一本叫《態(tài)度》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曾任谷歌與騰訊高管的吳軍博士,這本書是依據(jù)作者寫給他讀高中和大學的兩個女兒的40封家信構(gòu)成。其中的第25封信“達到溝通目的才算有效溝通”,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此頗有感觸,有些話想說。
吳軍說:“有效的溝通要以對方的確認為準,不要以為話說出去了,別人就一定接收了你傳遞的信息?!彪m說這本是作者對女兒言辭切切的話,其實老師和學生溝通也非常適用。師生之間如果缺乏“有效溝通”,最基本的結(jié)果就是老師講了半天學生沒有聽懂。
很多人認為,老師講的越多,學生接收的信息也越多。其實,如果廢話太多,學生根本搞不清你要說什么,結(jié)果溝通效果為零。要以學生聽得懂的話來“說話”,切忌掉書袋賣弄知識,把簡單的問題講復雜。有的老師學識淵博,口吐蓮花,可是師生之間的文化修養(yǎng)并不對等,如果換個角度,老師站在學生這邊思考,這樣溝通起來可能會事半功倍。
“有效溝通”還包括“不要以駁倒學生為目標”,不要以“善辯”為能事,重點不在證明自己多么正確。學生啞口無言不代表學生已經(jīng)完全接受。所以老師要有耐心,有愛心,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這樣才能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實現(xiàn)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