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古代詩詞語言精練、想象豐富、情感真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傳唱千年而不衰,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對于如此珍貴的中華文化遺產,教師本該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體驗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讓學生領悟人生哲理。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僅僅把詩詞教學定位在“識記”這一能力層面,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死板。在鑒賞詩句時,教師也常常一味地講解和灌輸,忽視了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感受,限制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同時,因古詩詞年代久遠,與當今的表述方式相比存在明顯差異,許多學生認為古詩詞晦澀難懂,對古詩詞的學習存有嚴重的畏難情緒,長期依靠教師的講解來學習,養(yǎng)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缺乏主動鑒賞、品味詩詞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導致了詩歌教學疏淺與粗陋的現(xiàn)狀,古詩詞的學習不見審美,只為考試。
古詩詞教學是一種審美教學,教師應當不斷學習和思考,提高個人專業(yè)能力,把握教材、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形成審美主體意識,提醒學生在學習詩詞時有身臨其境之感,不要以理性的分析代替感性的領悟。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如果把古詩詞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比作古詩詞教學的“綠水青山”,那“誦讀”就是守住古詩詞教學“綠水青山”的重要途徑和法寶。
高中古詩詞教學的“誦讀”指向怎么“讀”,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讀詩詞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讀、樂于讀,然后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誦讀,比如音讀、意讀、美讀、情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讀出情感;用普通話讀、用方言讀、用吟唱法讀;自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接力讀、教師范讀、錄音讀、配樂讀,用多樣化的誦讀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激活古詩詞教學課堂。
筆者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高效課堂理念,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化教學形式,提出古詩詞教學“四讀法”,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引入一股活水,讓瑯瑯的誦讀聲飛出課堂,滋潤日漸干涸的古詩詞園地,讓深刻的個人體會沁人心脾,讓古詩詞教學回歸本真。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彼赋?,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誦讀,有時還得背誦。北大教授溫儒敏說:“語文教學通常說聽說讀寫,哪一樣最重要,讀最重要,所以應該把閱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他認為: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討論,前提就是讓學生自己讀,形成閱讀感覺。課堂閱讀不能只是安排集體朗讀,更不能一味追求熱鬧。如何才能真正讓高中詩歌課堂動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從課堂“四讀”做起:
課堂“四讀”即初讀感知、品讀理解、美讀情感、熟讀成誦?!俺踝x感知”階段主要讓學生通過誦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詩詞中陌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進而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這個階段的“讀”最適合讀《氓》《離騷》《湘夫人》以及《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李憑箜篌引》等,只有掃除了文字閱讀障礙,才能讀下去,讀進去。
“品讀理解”階段主要讓學生對重點語句(字詞)咀嚼鑒賞,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詩詞藝術手法的妙用,理解詩歌的主旨。如在學習《蜀道難》這首詩時,詩中有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很難理解句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在教學生品讀時,筆者有意引入電視劇《水滸傳》中劉歡唱的片尾曲,那一聲“咿——呀——”,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明白了“噫吁嚱”就是嘆詞,表示驚異或慨嘆,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的驚嘆,類似于河南方言中的“乖乖哩,這么高!這么險”,這樣引導,學生就初步感知了《蜀道難》的感情基調,也在“讀”中如臨其境。
“美讀情感”階段是在學生對整首詩歌有了較基礎的理解之后再傾注情感的一種誦讀,以聲傳情,把作者的情感通過聲音傳達出來。常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采用多種形式的美讀,發(fā)現(xiàn)人性美、體味情感美、再現(xiàn)形象美、理解思想美、感受語言美。在美讀中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如筆者在講《蜀相》《書憤》等律詩時,就教給學生“華調”吟誦的知識(華調吟誦也稱為“華氏吟誦調”,因其創(chuàng)始人華鍾彥而得名,是吟誦界較為流行的一種讀書誦詩的方法,自創(chuàng)格律詩吟誦法“華門八大調”,以簡潔明快、易學好聽、端厚大氣、節(jié)奏感強而著稱),讓學生學著用吟誦的方式去美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春江花月夜》時,完成初讀和品讀之后,筆者讓學生配著音樂去美讀,一時間,課堂變得非常寧靜,只能聽到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或激昂、或低沉、或快、或慢的誦讀聲,學生都沉浸在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之中??傊瑹o論在課堂上采用哪種美讀方式,都必須帶著感情去讀,用心去讀,把自己當成詩人,這樣一來,即使你的嗓音不夠優(yōu)美,但讀出來的也一定是“最美之聲”。
“熟讀成誦”階段是一節(jié)詩歌教學課的結尾,是在初讀、品讀和美讀基礎上的一個檢測,也是詩歌教學課的基本要求。有人說:“詩詞可始于背誦,勿止于背誦?!毕韧瓿稍娫~的背誦,然后再把從詩歌中汲取的營養(yǎng)用在日常的寫作和交流中去,把從詩歌中領悟的精神貫徹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中,這樣古詩詞才能真正“活”起來。
筆者在講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運用了“四讀法”,具體流程如下:
初讀:在早讀預習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自由誦讀,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然后完成一個檢測,利用課件,用挖空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填空,達到認清生字詞、讀準停頓、疏通文意的目的。
品讀:該階段主要有兩個學習任務,一個是解題,對“春”“江”“花”“月”“夜”逐字品讀,“春”指“春天的什么時候”?“江”指“江的哪一段”?花期多長?何時之月?經歷了怎樣的夜晚?別具新意的逐字品讀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完成品讀的引導之后,筆者又選擇了本詩中的幾句名句和學生共同品讀賞析,如“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等。在品讀美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腦海中組構一幅美麗的月下風景圖。
美讀:學生分組朗讀,用時5分鐘,每組推選一名讀得最好的同學上臺展示;從展示中再挑選讀得好的學生給予配樂朗誦;老師配樂范讀;全班配樂誦讀。如此幾遍誦讀過后,學生對本詩節(jié)奏的快慢、語調的高低、氣勢的變化、感情的起伏等方面把握得越來越好,師生都沉浸在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中。
誦讀:在離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候,筆者組織了一次檢測活動,在課件上展示了兩道題,一道是關于本詩鑒賞的選擇題,一道是背誦題,當堂對學生的背誦情況進行檢測和統(tǒng)計,最后在全班學生充滿感情的誦讀聲中結束這節(jié)課。
詩詞是依托,誦讀為媒介,當“四讀法”真正運用到古詩詞課堂教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師生沉浸在充滿美感的誦讀聲中,激昂處激昂,委婉處委婉,深沉處深沉,歡悅處歡悅,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入情,讀中動情,讀中生情,瑯瑯的讀書聲回蕩在課堂,這就不僅僅是一節(jié)好課了,而變成了一種充滿情趣的審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