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即:在游戲互動中加深學生認知體驗、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加強學生情感體驗、在文本誦讀吟唱中豐富美學體驗、在操作實踐中強化探索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體驗式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A-0116-02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過程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文化內涵。閱讀實際上是學生與文本接觸溝通以及理解文本的一個具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體會作者的情感、厘清文章的線索,還是理解文中塑造的角色,均需要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體驗。近年來,體驗式閱讀教學興起,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改革中一個有益的嘗試。所謂“體驗式閱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啟用手、眼、耳、腦、心等多感官自主參與和自我體驗的讀書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移情體驗,進而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與情感,這有助于學生讀透文章、體悟思想,更好地達成閱讀教學目標。以下,筆者談談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在游戲互動中加深認知體驗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認為,應遵從孩子的意愿,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讓孩子的身心得以全面發(fā)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閱讀,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一些適宜的游戲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誰能更快找到春天”的互動游戲:教師準備好10個大自然角色的頭飾,分別是桃花、小草、綠葉、小河、雪人、蘋果、荷花、紅楓葉、梅花、稻谷,隨機分發(fā)給班上10位學生。然后另外請2位學生扮演“春天的使者”,去尋找代表“春天”的景物。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游戲的學生可以自行創(chuàng)編一些臺詞,如“請問你是春天嗎”?代表不同季節(jié)景物的學生可以回答“是的,我是春天的花朵”或“不,我不是,我是冬天的雪人”。最后比一比2位春天使者誰找到的“春天”更多。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興致勃勃,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察者,他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誰是“春天”?
精心設計體驗內容,是有效的體驗式閱讀教學方式。這個游戲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即對春天的認識而設計的,十分契合課文主題。在教學的引入階段,通過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找春天的過程,一方面觸發(fā)學生的情緒和生活經(jīng)驗,另一方面游戲的樂趣,使學生更易進入課文情境,進而感受文本的真實性和親和力。
又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時,筆者完成文本的解析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后續(xù)的對話練習,設定的情境為:人們把土都挖遍了,終于找到了已經(jīng)嚴重腐蝕的鐵罐。兩個昔日認識的伙伴重遇,他們會說些什么話呢?練習活動中,學生2人為一組,自編自演。其中一組是這樣演繹的:
陶罐:嗨,鐵罐,你還好嗎?
鐵罐:你是陶罐?你外表怎么還是那么漂亮,那么有光澤?
陶罐:因為我經(jīng)歷了高溫燒制,表面形成一種叫“釉質”的東西,這種東西可以保護我在泥土里不被腐蝕。哎呀,在泥土里沉睡了這么久,現(xiàn)在可以重見天日,感覺太美妙了!
鐵罐:唉,我感覺我的身體快要垮掉了,你看我表面的鐵銹一層層地掉落。過去我總是嘲笑你,想不到現(xiàn)在的你比我強多了。
陶罐:鐵遇到泥土里的水分容易生銹,你現(xiàn)在要保持干燥,才不會繼續(xù)“壞”下去。
鐵罐:原來是這樣,你真博學多才呀!
創(chuàng)編故事的游戲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大家文思泉涌,所創(chuàng)作的對話妙趣橫生,并且?guī)в锌破招再|,加深了大家的認知體驗。
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加強情感體驗
形象思維是小學生突出的思維特點,他們往往對直觀、形象、生動的情境和畫面更感興趣,或者身臨其境的體驗更能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因此,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體驗式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領悟文章深意,強化內在情感,從而更加入情入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完成。當前,多媒體設備是最為常用且高效的教學媒介,它在視聽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通過音頻、視頻的播放,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感覺等多種感官能力。多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要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或者枯燥的教學解析形象得多。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的課文中,不乏作者對桂林山水景物細膩、生動的描述,使用常規(guī)的閱讀教學方法講解,學生反應平平,只有少部分親身游歷過桂林的學生在課堂上能與教師互動。而當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印象·劉三姐》《劉三姐》以及一些桂林山水的風景照等,一下子盤活了學生腦海對桂林山水的印象,觀看視頻時他們仿佛置身于桂林的青山綠水之中,情感跟隨課文的景色描述遞增,內心也為祖國有這樣的大好河山而驕傲、自豪。
又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因為學生生活中沒有經(jīng)歷過地震,無法體會文中父親那種急迫、不放棄的心情,于是筆者選擇了一些汶川大地震時營救場面的視頻播放,學生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課堂的氛圍變得緊張凝聚,仿佛學生也正在參與救援,他們期待更多的人被救出廢墟。利用多媒體音視頻或者圖片,甚至聲情并茂的誦讀等手段,都能有效營造出一種真實的情境,充分渲染相應的氛圍,讓學生聯(lián)結畫面或想象進行移情式體驗,其閱讀的情感體驗就會不斷加強。
三、在文本誦讀吟唱中豐富美學體驗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學習語文,語感的培養(yǎng)是基礎任務?!罢Z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或心理體驗,屬于審美活動的范疇,具有美學的特征。對文本采取誦讀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是讓學生通過感知文字豐富自身美學體驗。由此,文本誦讀值得在教學中予以重視。尤其對于語文教材中一些跳躍性強、沒有什么具體情節(jié)內容的詩歌,誦讀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體驗式閱讀方式。詩歌簡短押韻、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即使讀完學生不能準確理解其含義,但是多讀,就是對文字的一種體驗,建立對文字的一種感覺,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現(xiàn)代詩《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學伊始,筆者先請一些學生單獨誦讀該詩。相對古詩而言,該詩簡單描繪了一些場景,學生誦讀幾遍之后,便對詩中大概內容有所領悟:“雷鋒叔叔送迷路的孩子回家”“雷鋒叔叔背著年老的大娘趕路”。
最早的詩歌是通過人們口頭吟唱代代相傳的,因此,古詩的音樂性是其重要特征。我們學習一些古詩詞如《明月幾時有》《春江花月夜》《靜夜思》等,可以借助其音樂性,通過吟唱的方式,將古詩的押韻、平仄、停頓節(jié)奏、雙聲、疊韻、疊字等語音特征表現(xiàn)出來,增加文本閱讀的韻律美、聲韻美,使人獲得聽覺上絕倫的體驗,進而產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
除了詩歌這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大多飽含作者或激昂、或悲壯、或強烈、或舒緩的情感,課堂上,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使抽象的文字折射出豐富的情感,或表現(xiàn)出文字的音律美、文章的意境美、精神形象的美,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受到文學美的熏陶和感染的過程,有利于文學鑒賞、文學審美目標的落實。
四、在操作實踐中強化探索體驗
閱讀教學從來都不是一項單獨存在的活動,結合實踐操作課程,更能凸顯閱讀教學的價值。對小學生而言,實踐操作活動能夠提供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能夠使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動手能力、構思能力等素養(yǎng)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學習了小雞、小鴨、小馬、小狗的畫畫方式后,筆者啟發(fā)學生也來當一回小畫家,回家的時候選用一些材料完成一幅印畫。課后,全體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操作實踐,有人用切開小白菜印出了玫瑰花,有人用切開的青椒印出了梅花,有人用蓮藕印出了小螃蟹,甚至手指、手掌、樹葉等也成為他們印畫的工具。當學生創(chuàng)作出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印畫后,他們便能體驗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和成功,這將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索印畫的興趣和愿望。
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體驗式閱讀教學,既契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的天性,也能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值得教師嘗試采用。
作者簡介:韋榕梅(1980— ),女,大學??茖W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