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晶
摘 要: 教學督導作為教學質量保障與監(jiān)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應受到學校教學管理者的重視與研究。然而,當前民辦高校教學督導因地位低、督導隊伍不全、督導結果被孤立等原因導致其實效性并不高,本文將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教學督導;實效性
近年來,民辦高校紛紛開始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從關注規(guī)模增長轉變到關注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教學督導作為教學質量保障與監(jiān)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應受到學校教學管理者的重視與研究。教學督導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監(jiān)督和檢查貫穿教學的始終。[1]然而,當前民辦高校教學督導的實效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比較低,以下筆者將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 民辦高校教學督導實效性低的原因
(一)教學督導地位低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教學督導也應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民辦高校,教學督導組織多依附于教務處或者是其他部門,沒有獨立于教學管理職能部門,無法對執(zhí)行教學督導三大職能之一的“督管”。同時因其依附地位,使其喪失了在“督學”、“督教”過程中的權威性。由于地位低,在教學管理者與教學實施者甚至是學生中,都沒有威信可言,自然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學督導隊伍不全
民辦高校在聘用督導人員時,未充分考慮督導在全校的覆蓋面,加上考慮費用支出,督導人員大多配備不足,一是數量不夠,無法完成對教學的全面覆蓋式聽課,及同一被聽課教師被多位教師聽課,評價數據公平公正性不夠;二是督導員專業(yè)覆蓋面不夠,未充分依據學校開設的專業(yè)聘任相關專業(yè)的督導人員,甚至較多專業(yè)無對應專業(yè)督導員進行督導,實際效果必然難以保證,三是督導年齡結構分布不科學,中青年隊伍缺失。大多民辦高校的督導員主要由返聘的退休老教授組成,平均年齡較高,當前教育教學領域滲透越來越多的新科學新技術新發(fā)展,當老教授對這些沒有及時了解學習,必然無法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進行科學評價。
(三)督導結果被孤立
部分民辦高校在設置教學督導機構時,更多考慮的是契合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而不是從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保障出發(fā),因此,教學督導的結果僅僅局限于聽課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的反饋與解決。
民辦高校在進行教學督導過程中,有一項主體的工作是進課堂聽課,對教師授課情況進行評價,后續(xù)會有累計的聽課評價表,通常在學期末對這些評價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后,給被聽課教師一份反饋函,督導工作就結束了。教師對自己收到的授課評價基本沒有關心和重視,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份反饋函對他們并沒有什么影響,督導的聽課權威性全無。針對結果,是否和各學院的教學管理績效掛鉤,是否和教師的教學考核掛鉤,或者是對評價優(yōu)秀教師進行表彰,對不合格進行追蹤,都沒有做出制度上的規(guī)定和實質性的關聯(lián)。
二 民辦高校提升教育督導實效性的措施
(一)確立教學督導的重要地位
要確立教學督導的重要地位,首先要設立獨立的教學督導辦公室,這意味著,作為教學督導的工作人員,與其他行政職能部門之間不再是依附關系,與此同時,既能夠獨立的“督”教學管理,也能直接為校領導各種相關決策提供支持。其次,學校要充分展示教育督導辦公室的權威,表現出對教育督導的尊重和重視。
(二)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和督導隊伍
完善的教學督導制度是督導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高校應建立健全并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督導責任制度、督導人員選拔培訓制度、獎懲制度、保障制度、督導評估制度與信息管理制度等。[2]制定教育督導的工作條例有利于科學規(guī)定“督”與“導”的范圍與方式,制定督導專員選拔培訓制度,有利于保持督導隊伍的科學配比,也有利于督促督導員認真完成督導任務。制定督導制度反饋機制,有利于實時反饋與解決教學督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充分運用教學督導成果
教學督導的成果之一,是整學期下來累計的課堂聽課評價數據資料,這份數據匯集了督導人員對每位教師聽課的用心記錄與評價,不僅僅是分數。因此,充分運用教學督導的成果,也是對教學督導人員的尊重,對他們勞動成果的尊重。通過制定教學督導評價考核機制,對“督教”過程中的優(yōu)質課堂進行獎勵和公開展示,對存在問題較多的課堂教學進行跟蹤考核,督導評價與教師考核掛鉤;對“督管”過程中,教學管理嚴格規(guī)范的人員進行嘉獎,對操作不規(guī)范的進行談話,將教學督導的結果落到實處,這才是最充分發(fā)揮了教學督導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黃萍.基于高校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教學督導理念的反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
[2] 王思思,郭麗君.我國高校教學督導制度效用分析——基于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視角[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