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化
摘 要: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其最主要的目的莫過于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繼而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對此,初中語文課堂要想切實保障自身的教學效果與效率,便需重視課堂中的預設與生長,繼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此方能讓初中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精彩、高效。
關鍵詞:預設;生成;語文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對初中語文教學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顯示,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除了需明確教學的目標以及授課要求外,尚需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與生長,如此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繼而在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的同時深化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知,以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在“預設”中生成
(一)注重教學目標生成
1.目標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
所謂教學內(nèi)容的預設,即教師將課堂教學的目標、內(nèi)容以及進度等結合到一起,然后結合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完成對即將教授內(nèi)容的預先構思與設定。當然,課前的預設僅是預設教學的一部分,而完整的預設教學,需將預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而教學的全過程自然也包括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以及對已生成內(nèi)容的改進,而無論是動態(tài)生成或是對已生成內(nèi)容的改進,其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能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nèi)容。由此來看,所謂的預設教學,應是整個教學的起點,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而非是必須實現(xiàn)的目標。
如,在進行《孔乙己》的相關內(nèi)容教學時,教學便可預設目標,如“通過了解孔乙己的遭遇,說出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對人造成了哪些危害?”而后,針對結尾部分的“大約的確死了”,教師又可預設目標,如讓學生相互討論,“孔乙己是否死了?”以及“導致孔乙己死亡的原因有哪些”等問題。經(jīng)過動態(tài)目標的預設與生成,不僅增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且當學生彼此交流自身不同意見,并在最終秉持同一見解時,其對文章大意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由此不僅順利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且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得以大幅度提升。
2.目標層次合理分明
要想確保教學內(nèi)容預設與生成的有效性,便需基于對教學內(nèi)容的全面理解、分析以及合理的教學目標之上。但考慮到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學生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內(nèi)便理解與掌握,對此,教師可就具體的教學目標予以合理分層,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則勢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
如當進行《趙普》的相關內(nèi)容教學時,鑒于學生在最初接觸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其無論是學習或理解均有一定困難,對此,教師便可逐步引導學生,由每一句短句入手,直至推斷出整文的中心思想,如此一來,學生對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的掌握必將更加深刻。
(二)開放式教學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聯(lián)系教學實際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請境外,尚需綜合考量學生的興趣愛好,繼而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如此方能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就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最常見的方法包括游戲法、表演法以及情境法等。以《晏子使楚》為例,基于該文有著明顯的故事性,故針對此部分內(nèi)容,教師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如此一來,既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最終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三)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
所謂合作探究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即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對新的知識展開探究,繼而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交流過程中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如,針對《棗核》一文的學習,教師便可采取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繼而組織學生圍繞“栽種楊柳和睡蓮的意圖”這一主題展開合作探究。當然,為確保合作探究活動的有序開展,教師需合理控制小組人數(shù),并在合作討論結束后,由每一小組指派學生代表來發(fā)表本小組的看法。如此一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勢必能得以有效發(fā)展,且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均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并有效掌握相關內(nèi)容。
二、在“生成”中預設,科學質(zhì)疑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注重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外,還需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與批判精神,如此方能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與此同時,面對學生質(zhì)疑,教師應由客觀角度積極幫助學生分析,從而在消除學生疑慮的同時增進學生理解。
如,當進行《我的叔叔于勒》的相關內(nèi)容教學時,教師便可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自主總結自身對于勒的看法,此時,部分學生則認為“于勒之所以會被兄嫂所嫌棄,完全是因其不思進取,故于勒當時的處境完全是其咎由自取”。針對學生見解,教師便可基于學生的理解,順勢加以引導,如此一來,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且通過對相關資源的整合與推理,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更深層次的意圖,即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之間的關系若僅是建立在金錢之上,則勢必無法長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需基于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來展開教學外,尚需注重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如此方能讓初中語文課堂始終充滿著新鮮感,繼而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風琴.預設與生成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8):61-62.
[2]魏本亞.語文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哲學思考[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3(6):117-121.
[3]陳福英.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