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仲冕 唐欣麗
【摘要】在這樣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科學技術日益深入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世界,拓寬了人們的眼界,并導致觀念的更新,從而失去了文化的主旋律,成為文化多維的時代。課程不僅在傳播新興的科學知識方面開始發(fā)揮重大作用,同時還開始影響人類生活和價值取向。一方面,課程的類型增多,內容越來越豐富,學校課程引入了新的科目,開設了綜合性課程,并出現了實用訓練課程。另一方面,課程開始擔負人們具備正確對待這些知識的態(tài)度的使命,培養(yǎng)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理解與尊重,成為發(fā)展認識的手段[1]。因此發(fā)展現代課程是必須的,我國只有把先進的科學吸收到傳統(tǒng)文化中,把世界思潮引入到自己的民族生活中,才能保持更新。在西方現代課程理念的感召下,我國中小學正在展開一場大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下面筆者就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一番文化反思。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課程改革 文化反思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06-02
一、我國基礎課程傳統(tǒng)內容的缺失
應該說,本次課程改革的主要導向和總體基調是實現課程的現代化。這種課程改革的現代化訴求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該綱要指出,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在其具體條目上也非常強調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突出現代化社會對人的種種要求等??偟膩碚f,我們的課程改革尤其是在輿論上反叛過多,傳承較少;否定過多,肯定較少。因此近年來,我國中小學課程越來越關注諸如“開放”、“多元”、“對話”等的要求,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出現了諸如民族自豪感失落和傳統(tǒng)文化斷層等問題。這說明我國基礎教育和課程改革在日益實現現代化的同時,多少忽視了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對傳統(tǒng)課程的批判是需要的,但是對優(yōu)秀課程積淀的發(fā)揚也是作為一種課程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當人們以“現代化”進行課程改革的同時,絕對不可忽視傳統(tǒng)。省略了傳統(tǒng)的現代化課程改革,意味著其根基是游移不定的,隨時有坍塌的危險,更不要說取得預期成果。我國現今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在傳統(tǒng)上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
1.以國際化、全球化趨勢及其理念來定位處于發(fā)展中、正在開始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的課程改革實踐。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環(huán)境及相應的語言表述方式,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改革,其針對性與具體內容是各不相同的,同一社會制度的國家是這樣,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更會大相徑庭。如果過多地以“國際人”身份自居,以外國人的視角來考慮和審視中國人的教育問題則是危險的,有些國外經驗可能并不符合中國實情。
2.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實踐和陳述方式來詮釋有中國特色的課程改革舉措與內容。通覽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我們便不難發(fā)現,許多基礎教育改革的文件無論是表述方式還是觀念和思想都深受西方的影響,卻忽略了中國的傳統(tǒng)經驗和精粹。
3.以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差距較小的個別城市、都市的水平和需求規(guī)定地域、人文差異較大的全國性需求。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仍占絕大多數、地區(qū)發(fā)展很不平衡的較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應更多地放在廣大鄉(xiāng)村中小學的需求上。然而,現在的教育課程改革過多地關注都市和城鎮(zhèn),忽視了相對弱勢群體的利益,“如果弱勢群體因現實不平等受到了損害而得不到有效補償,就會削弱教育政策的合法性,進而危及教育政策的有效性”[3],這直接影響了本次課程改革的進程及效果。
二、基礎教育課程現代化與傳統(tǒng)平衡的重要性
課程是人類文化傳播的有效手段。文化交流的加劇,異域文化的滲透,課程在多元文化時代必備現代化要素。但我們在注重現代化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傳統(tǒng)的重要性?,F在的課程改革比較忽視傳統(tǒng)文化,甚至有人認為強調傳統(tǒng)是保守主義和否定教育改革。但正像部分學者指出的那樣,“正如封閉時代稍有求新的表現即會被視為異端一樣,在開放的年代,對外來文化的反省也很容易被斥為固執(zhí)和保守,其實這正是歷史上那特殊的十年給國人帶來的一種很不健康的思維定勢”[4]。所以,在這樣的非理性狀態(tài)下,我們對于中國的課程難以進行全面公正的看待。面對現代世界和其中發(fā)生的各種迅速變化向課程體系提出的日益增多的要求,我們應以理智和審慎的態(tài)度對待現代化和傳統(tǒng)之間的平衡。
1.現代化在課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在開放的大文化背景下,任何形態(tài)的文化都是一元與多元、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tǒng)一,人類文化從相對一元走向相對多元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越是保守越是要落后。實際上,也只有在與其它文化的碰撞中,我們的課程文化才能激蕩出活力,才能從其它文化中吸取更多的養(yǎng)分[5]。因此,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課程需對現代世界問題和其它民族、地區(qū)和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保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如果一概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封閉和保守。這種做法只能導致課程陳舊、單一、不適應文化變遷的客觀要求。
其次,在目前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學生要適應變化符合國際化的要求,就要養(yǎng)成對不同群體文化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感受性以及對不同事物的寬容性。學生只有在開放的文化群體中學習和實踐才能跨越族群文化的界限,適應多元文化與現代化接軌[6]。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傳統(tǒng)。一方面,課程改革指向現代化與重視傳統(tǒng)從來就不構成矛盾,它們可以和諧地統(tǒng)一于社會進步和課程變革的歷史進程中。因為課程本身就肩負著文化更新與文化繼承的雙重使命,任何一種使命的缺失,都是一種對課程文化使命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課程改革需要充分意識到傳統(tǒng)對于改革的制衡作用,避免出現偏離傳統(tǒng)過遠,而出現難以推行的情況[7]。任何國家的課程體系與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經濟基礎和人文背景,不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任何課程都應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才最能適應于學生與教師,因為師生是本土文化基因的攜帶者。同時,也只有在本土文化的特定土壤中,本土化的民族課程才能獲得自身的生長與發(fā)展,反過來也在相當程度上支撐與促進本土文化的螺旋上升。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傳統(tǒng)的途徑
1.要從思想認識上確立教育民族化、本土化意識。要認識到教育民族化、本土化并非就是固步自封,排斥國際化、全球化,而是在教育多元化、多樣化思想指導下,更加突出民族特色與文化個性?!叭魏紊鐣际潜就辽鐣?,都有著自己形成和發(fā)展的獨特歷史,因此,任何學校與社會的關系也只能是指學校與某一具體的本土社會的關系,而不可能是與一個抽象的一般社會的關系,任何社會建立學校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那個本土社會能夠延續(xù),而不是為了保證某一抽象的一般社會的延續(xù)。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的基本職能也就是要傳遞某一本土社會經年累月所積累起來的知識,以便使青少年一代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種知識,成為本土社會的建設者”[8]。因此,學校的教育職能首先是要保存和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2.整個課程改革綱要的總體精神要體現重視傳統(tǒng)。重視傳統(tǒng)并不局限在某一門課程標準上。作為一個需要貫穿始終的整體目標,單獨通過某個或者幾個科目是難以充分達成的,而應在整個課程改革綱要中給出一個突出重視傳統(tǒng)這一點。在后繼的課程改革綱要的各種修訂工作中,也應突出文化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比重,使之與現代化這個主題一樣,以一種鮮明而強烈的態(tài)勢彰顯在整個課程改革的基本氛圍中,而不是一種居于次席的、或有或無的感覺。
3.要從課程實踐上體現重視傳統(tǒng)。要在課程內容與教學上切實加強本土知識尤其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編撰與傳授。僅僅依靠在課程綱要、標準等文本上體現出對傳統(tǒng)的重視并不能取代課程實踐的工作。課程文本僅僅起到了一個導向作用,關鍵還在于學校教育的課程實踐。所以,各級各類學校應充分意識到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繼承和改革之間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互相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這應當作為課程評估的一個重要考察指標。同時,包括專家、學者以及決策者在內,不僅要深入學習我國傳統(tǒng)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還要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從實際教育活動中發(fā)掘教育科學本土化的活的生長點,將國外的先進理念、舉措切實與國內的實際結合起來,而不是簡單地移植過來。
參考文獻:
[1]汪霞.從文化的變遷看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J].外國教育資料,1999,(3).
[2]容中逵,劉要悟.民族化、本土化還是國際化、全球化——論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照系問題[J].比較教育研究,2005,(7).
[3]劉復興.教育政策活動中的價值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3).
[4]馬維娜.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合理性追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1,(4).
[5]張曉東.課程文化自覺:實現課程改革的文化轉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4,(8).
[6]鄭新蓉.多元文化視野中的課程與教材建設[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2).
[7]張胤.缺失與反思——現代化課程改革下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之繼承與發(fā)展[J].當代教育科學,2003,(18).
[8]石中英.本土知識與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作者簡介:
駱仲冕,歷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