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需施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動機來設置教學內容,安排靈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多門理論課程以及實驗課程的實踐,形成了幾個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方向,實行班內分級教學、平時成績多元化、作業(yè)題分類、實驗項目選做等等。
關鍵詞:因需施教 本科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54-02
Abstrac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needs" means that the students are the center in teaching. The teachers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urpose and motive of study. Some good ways have been found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two-level teaching in one course, diversified normal score, classified homework and elective experiments.
Key Words: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nee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actice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提倡教師要“因材施教”,主要強調的是教授者的主觀判斷和能動性,而被教授者的許多實際想法卻往往被忽略了,這就造成了一種尷尬,老師很努力,卻感覺學生不給力,于是便得出結論——“學生是一屆不如一屆”。其實也不盡然,老師一成不變,而學生已經從80后到了90后,甚至是95后,相差幾年的學生可能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們希望在某門課程中得到的信息和訓練如果沒能如愿,自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差了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多去了解學生來到課堂的真正期望,并根據他們的期望盡可能地為他們量身打造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真正做到“因需施教”,讓大多數學生愿意上課,并能從課堂上得到他們所期望的信息和訓練。
“因需施教”是一個較新的理念,通過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環(huán)境監(jiān)測、環(huán)境監(jiān)測實驗、分析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五門課程的實踐,探索出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成熟的經驗。
1 學期初通過問卷調查或師生座談了解學生對每門課程的期望
“因需施教”的首要任務是了解學生的需求。參加必修課程的學生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將來考研的和不考研的。有考研打算的學生自然不希望老師講得過于簡單,而且希望多做一些習題;沒有考研打算的學生則希望老師不要總是推導公式,多講一些應用,少留一點作業(yè)。來到實驗課程的學生,一部分非常喜歡做實驗,并且愿意嘗試創(chuàng)新性或者設計性實驗;也有部分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只希望順利完成實驗。參加專業(yè)選修課的學生,有的想以后做相關領域的工作,所以期望學有所用;還有一些學生已經準備改行,只求及格就好。來到通識選修課的學生,有因為喜歡所以選課的,還有的就是為拿學分而來。
如何才能了解到學生的真正想法和期待呢? 師生座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尤其適合小班教學。如果班上的人數較多,最好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1],如下所示,是筆者為一門校通識選修課設計的調查問卷??傊挥辛私饬藢W生來到課堂的真實目的和期望,才能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采取最為適合的教學方法。
“分析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課程調查問卷
你所在的學院:
(1)請問你選修本門課程投了多少分?( )
(2)請問你選修本門課程的最主要原因?( )
A.看課程名稱,感覺本門課程可能會比較有趣B.喜歡化學類的課程
C.對于化院的學生來說,拿到學分會比較容易D. 同學推薦
E.
(3)對于本門課程的成績構成,你持什么態(tài)度?( )
A.贊成 B.不贊成 C.無所謂
(4)你希望本門課程得到的分數?( )
A.及格就行 B.不低于80分 C.不低于90分 D.越多越好
5請?zhí)岢鲆粋€令你困惑的化學問題:
6請?zhí)岢鲆粋€令你困惑的任意問題:
2 采用班內分級教學模式
2.1 理論課分級教學
大學英語課程經常采用分級教學,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分班授課,主要考慮的還是因材施教。在班級內部采用分級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因需施教[2]。例如分析化學課程的總學時由理論課學時和習題課學時構成,將學生分成考研和非考研兩部分進行分級教學,非考研學生只需完成原本理論課所占學時,利用原本習題課的時間段給考研學生講解難點知識并做相應的練習題。此外,撰寫預習指南,將教學內容分為重點、了解、自學和考研四類,便于學生自學時把握重點。并且把作業(yè)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來完成作業(yè)[3]。
2.2 實驗課分級教學
又比如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為學生提供若干創(chuàng)新性或者設計性的實驗課題(具體題目如表1所示),由感興趣的學生自愿完成,老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在學生必做的實驗項目里,也給學生安排了很多的選項,例如,常量滴定法與微量滴定法的選擇[4];平行測定兩次或者三次的選擇;標定溶液時不同基準物質的選擇;分析測試時不同樣品的選擇等等。
3 理論課程設置多元化的平時成績
設置平時成績,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很好地踐行“因需施教”的理念。課堂上師生良好的互動主要通過老師提問和學生回答來實現,安排學生搶答代替點名提問,答對就加平時分,而且多多益善,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也有些學生不適應搶答方式,反應不過來,就給他們專門安排筆試小測驗,根據測驗結果加一定的平時分。
考慮到大多數學生沒有撰寫過調查報告,就在某些理論課上設計了調查報告的平時成績,學生選擇感興趣的題目,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完成調查工作后撰寫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發(fā)布調查結果,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又得到了平時分,兩全其美。但也有的學生不喜歡做調查,就安排他們查閱文獻,撰寫小論文。
4 以學生為主體,申報項目或參加競賽
大學里有五花八門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意的大賽以及項目,很多學生有興趣卻苦于無從下手,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及早成立團隊,擬定題目或者方向,并且積極籌備,然后踴躍申報各類項目,參加各級別賽事,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者進入商業(yè)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5 結語
“因需施教”的理念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對于教師的促進作用,學生想要學到什么,老師就盡量讓學生學到,不僅促使老師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更新知識儲備,還要求老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及教學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幾門課程的實踐,總結了幾個“因需施教”的具體做法,但是學生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努力為學生做好知識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爾新.調查問卷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實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28):225.
[2] 唐生周.因需施教呼喚多層次教學理念[J].懷化學院學報,2011,30(9):108-109.
[3] 劉曉庚.食品類專業(yè)《分析化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5,43(22):188-190.
[4] 范乃英.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