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利
摘要:在新課改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內(nèi)在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增強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理念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學 策略
現(xiàn)代教育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變以往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1、運用故事、生活實例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初二物理《引言》時,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首先通過開教室的門,引入這門不是普通的門,它是物理學的力學之門,老師將帶領大家從這扇門走進物理知識的殿堂,去探求物理知識的奧秘;緊接著通過多媒體展示奧運會上中國健兒拼搏奪冠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射擊——三點一線與光學有關;舉重、游泳等與力學有關;在講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時,給學生講述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等。
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勤于思考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再如:在教學《阿基米德實驗》”前,通過多媒體展示 “曹沖稱象”這一有趣的史實,并根據(jù)“曹沖稱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與石頭的重量關系之間的特定聯(lián)系,讓學生在視覺上形成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動活潑的歷史見證物,然后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實驗,增強了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探索欲望。
2、通過實驗、實驗問題,創(chuàng)設手腦并用的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1)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
實驗往往會讓學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順應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的心理,大大刺激學生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產(chǎn)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的思考。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先做瓶“吞”雞蛋、復杯實驗及利用可口可樂瓶制作的氣球實驗。這些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不解,“瓶口小,雞蛋怎么進去的呢?水為什么不會流出來呢?氣球為什么吹不起來呢?”帶著這些疑問,學生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2)通過實驗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實驗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在于實驗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背景的鋪墊以及鋪墊的技巧。只有當問題情境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緊密相聯(lián)并相互作用時,實驗現(xiàn)象、探索規(guī)律,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
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中的經(jīng)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zhì)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等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掄,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怎樣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時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浸入水中,大家觀察彈簧秤示數(shù),并提問說明什么?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么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觀點又應該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的問題設計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
再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
3、巧用重點章節(jié),出奇制勝
在講《歐姆定律》時,教師讓學生探索學習過程中所用到的物理方法及如何把數(shù)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物理中來。例如:如何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或電路中電流的大?。靠稍陔娐分薪右粺襞?,通過燈泡是否亮及燈泡的亮暗程度來判斷,這是運用轉換法。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時,又用到了控制變量法,在探究歐姆定律的內(nèi)容時,也用到控制變量法。又如:在歐姆定律那節(jié)就如何處理數(shù)據(jù),用了公式法I=U/R,又用了直角坐標來表示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還有到了圖表法。把初中物理中處理數(shù)據(jù)的基本方法都體現(xiàn)了出來。
二、探究習題,拓寬知識面
近年來,教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探究式習題更是層出不窮,樣式越來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要領悟的透徹。為此,在教學中,要引入探究性習題,讓學生時刻掌握物理學科的特點,體驗物理學家的角色,體驗成功的快感與喜悅,從而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學習、探究的同時,加以創(chuàng)新,那將是教育的升華。
比如,在講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幾章的知識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將它描述出來。一位學生寫到:“星期天的早晨,剛睜開睡意蒙蒙的雙眸,整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映入了眼簾——光的漫反射現(xiàn)象,看到了本身并不發(fā)光的物體;回頭發(fā)現(xiàn)墻上的影子——光的直線傳播;在魚缸前欣賞美麗的魚——光的折射現(xiàn)象;正在思考的過程中,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和朋友相約去南山游玩——是音色讓我們互相交流;坐在去南山的車上,發(fā)現(xiàn)身邊的樹木飛速的向后跑去——以車為參照物。那么車的速度到底多大呢——借助于路邊的樹木,用(n-1)L/t算出車的大約速度……下車的時候,聽到了回聲——可用聲學公式計算出鳴笛距離;到了山水拍照留念,近景、遠景——透鏡成像知識?!?/p>
可見,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滿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邏輯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了觀察身邊現(xiàn)象的意識,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識。總之教師要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tǒng)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xiàn)教學的優(yōu)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