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澤爾杰
摘要:彝族聚居區(qū)由于受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漢語言能力成為制約彝族小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從語言這一根本入手,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把握彝族語言與漢語普通話兩者之間的差異,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表達能力。我所在的地區(qū)為四川省涼山市,其面向的廣為彝族學生,將結合實際情況,試圖尋找適于當?shù)匾妥逍W生學習漢語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彝族;小學生;漢語言能力;提高
引言:
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蘊藏著豐富文化資源的民族,涼山是彝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彝語在當?shù)厥褂檬謴V闊,故被稱為第一語言。由于區(qū)域劃分并不是很明確,部分彝族人民與漢族人民雜居,或者村莊之間彼此相鄰,這些區(qū)域的彝族少年,熟悉彝語,也可與他人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入學后,學習較為輕松,在各方面表現(xiàn)與成績方面普遍較好;而在彝族人民聚居的區(qū)域,長期以來都是在用彝語來交流,漢語對他們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剛剛接觸學起來十分困難。彝語與漢語的語法、語序之間都相差甚遠,這一系列難題,正是當?shù)鼗A教育教學中,彝族小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需要面對和克服的語言問題。
一、在彝族地區(qū)小學生開展?jié)h語教學的思考
對于彝族小學生來說,語言轉換問題、聽說讀寫訓練的問題以及語言環(huán)境營造的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1)彝族區(qū)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當?shù)氐臐h語教學的研究一直處于邊緣或空白狀態(tài),故理論積累薄弱,沒有現(xiàn)成的框架模式,加之這一塊的網絡建設跟不上,無法將研究成果予以共享;(2)隨著民族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來,已出現(xiàn)了關于彝語語介方面的研究,但與小學教育教學掛鉤的不多,可供彝族地區(qū)小學教師參考的極少。因此,教師只能在長期的執(zhí)教期間,不斷的去積累經驗和方法,但還是偏于零散,很難將其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3)彝族地區(qū)的教學之前多是雙語教學,現(xiàn)要求漢語教學作為彝族地區(qū)的第二語言教學終究要轉向第一語言教學。漢語教學得越有成效,便可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相應也可帶動其它學科知識的學習。
二、探索提高彝族小學生漢語言教學的途徑
(一)糾正言語習慣,潛移默化影響
彝語的發(fā)音特點和彝族人的言語習慣可直接影響到學生漢語發(fā)音的準確性。彝族人在日常說話中,舌位都比較低平,發(fā)出來的音多為后的元音,音色較扁較窄,很少有嚴格意義上的寬元音。而漢語言發(fā)音講究“字正腔圓”,強調字腹豎起來,立起來;這就是一個不同一個是“立”一個是“平”。另外,彝語與漢語言之間在發(fā)音器官、音色、力度方面都有著一些區(qū)別,導致學生接觸漢語言時,容易元音、前鼻音上混淆,易不小心將字的位置顛倒。如:班級里許多學生在默寫與寫作時,常把“正是河豚欲上時”寫成“這是河豚欲上時”, 或是將“又高又大”寫成“用高用大”;另外,學生很難用舌頭發(fā)出還翹舌音。例如:在學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句古詩詞,不少學生讀成“風雨送村歸,飛雪迎村到?!?面對以上情況,教師應先耐心傾聽學生的讀音,了解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點,之后從字的意思上入手,分析字的表面意思與在此語境中所代表的意思,使得學生明白兩字之間的區(qū)別,知曉自己是將哪里不小心混淆了,引導彝族小學生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語音辨正訓練,逐步規(guī)范學生的發(fā)音,增強學生對漢語言的熟悉感。
(二)明確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
教師首先要從課本教材入手,結合本課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可接受能力進行備課,且彝族學生對漢語言知識理解起來較慢。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結合本課情景內容展開聯(lián)想,與學生們生活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減少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深入學習知識內容。以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先用四川大地震的故事情節(jié)予以引入,近兩年我們四川省多遭地質災害,不少家庭因自然災害的突發(fā)到來而受到了很大影響。下面這篇文章講的是在地震中父親與兒子之間一個小故事;之后可先帶領學生熟悉本課的字詞,并組織學生自由閱讀,之后由教師給出問題,從文章閱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感?在發(fā)生地震時,這對父子發(fā)揮了怎樣的精神?用一個個情景小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感受到故事情節(jié)變化,體會到作者書寫本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發(fā)揮教材的實質性作用,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進而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價值。
(三)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靈活使用方法
教師的言語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速,語言的運用等;尤其是在面對彝族學生時,當學生回答完問題時,教師要立即給予肯定或鼓勵表揚,提高學生自信心。另外,教師在課堂活動組織上,應該多形式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共同走入語文文章進行學習,這樣也可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向上的精神。例如:在講解《小樹與大樹的對話》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組織小組成員每人分別扮演一個角色,通過情景劇的形式來學習本篇文章,學生在歡聲笑語的扮演與情節(jié)欣賞中,很容易抓住了故事情節(jié)變化,深刻體會教材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形式,大大調動學學習的積極性,在體驗中感受到言語之間微妙的關系,從而深刻體會到漢語言的魅力所在。
(四)加強師生交流,貼心關注學生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上交流,打造好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的參與到學生的討論當中,適當給予一些指導,引領學生靈活的使用漢語言知識。另外,學生的家庭、性格、年齡上可能都存在著一些不同,小學生還處在身心發(fā)展關鍵時期,對待事物比較靈敏,教師在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關注學生表情上的細微變化,盡可能多的給予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
三、結束語
總之,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言教學是一項漫長的工程,教師要多加投入精力與耐心,做好課程內容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景,積極組織活動,引領學生參與其中深入理解并運用語文知識,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涂偉. 淺析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馬邊彝族自治縣高卓營鄉(xiāng)西泥溝小學語文閱讀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38):266-268.
[2]楊德鳳. 淺談彝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