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美珠
社會在飛快地發(fā)展,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我們的學生擁有“能說會道,提筆成文”的語文能力,相信能助他們未來飛得更高更遠。但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學生的作文一直是他們語文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他們對作文的興趣不大,雖然教師在堂上已傳授了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但布置下去的作文,他們不知道該寫什么,只好隨便寫寫,甚至抄襲。受客觀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約,農(nóng)村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小,家里沒有合適的課外書,不少鄉(xiāng)村學校圖書館藏書不多,所以農(nóng)村學生視野狹窄,缺乏生活和語言積累,很多時候都覺得無話可說,或?qū)懙貌粔蚓唧w,詞不達意。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要求學生寫作從模仿開始,只有學會模仿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是人類在社會上的認知過程,是人類形成規(guī)律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我沒有特意找范文,而是回歸課本,讓學生在讀懂課本的同時,模仿原文進行創(chuàng)作。因為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名篇名作,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行文用詞,都是值得我們?nèi)ツ7聦W習的。
《愚公移山》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翻譯難度不大,故事內(nèi)容容易理解,而且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首先交代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人物、原因,然后記敘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最后交代故事的結果。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結構明了清晰,所以訓練學生寫記敘文時,我總是要求學生模仿這篇文章的結構。學生很容易掌握,寫出的文章的條理結構也很清楚。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都很生動。例如“我”的父親在船上看到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叔叔于勒,非??謶郑骸拔腋赣H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先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買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這里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父親的恐懼心理。我訓練學生進行人物細節(jié)描寫時,就用這一段作為范文。我先要求學生弄明白哪些是神態(tài)描寫,哪些是動作描寫,哪些是語言描寫,然后請一個學生朗讀這一段,再請一個學生來扮演父親,把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表演出來。這樣,學生就真正明白了這一段的寫作的妙處。這時我提出訓練要求:如果父親在船上看到一個富翁很像叔叔于勒,他又會有怎樣的反應?模擬這一段的人物描寫,寫一段話。因為有文可仿,學生很快就寫出來了,即使是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經(jīng)過提示,也可以寫出一段完整的話。有個學生完全仿照原文,只是改了關鍵的字眼,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物那種驚喜的心理:“我父親突然好像高興起來,他向前急走幾步,睜大眼睛緊緊地看了一會那個富翁,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一片潮紅,兩只眼睛閃閃發(fā)光。他高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那個富翁怎么這樣像于勒?”經(jīng)過這樣的模擬訓練,學生基本知道了人物描寫就要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人物才會生動起來。我再要求學生進行以下的寫作訓練:“回憶一次印象深刻的課堂,把當時的情景(老師、同學的表現(xiàn))生動地描繪出來?!睂W生覺得難度沒有那么大了,寫出來的文章也生動了很多。
又如《背影》描寫父親買橘子那一段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蓖ㄟ^人物的外貌和動作描寫,深沉的父愛躍然紙上。我要求學生不但要背出這一段話,還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學生仿寫。
訓練學生寫議論文時,我就要求學生模仿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之精神》的結構:提出論題——通過講道理、列舉事例等來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提出希望。這樣有文可仿,學生雖然是初學寫議論文,也不怎么感到恐懼,很快掌握了議論文的結構。
中學生初學寫作一般會從模仿寫起,這是由中學作文教學規(guī)律所決定的,也是通向創(chuàng)新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的課本中不乏名篇名作,那就讓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回歸課本,讓學生在模仿中,慢慢地提高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