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敏
高校招生職業(yè)技能考試,是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對加強中高職人才培養(yǎng)銜接,構建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促進職業(yè)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機械理論考試每年4月進行,技能操作考試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進行。
考試大綱明確機械理論知識考試分值分配:機械識圖60分、機械基礎60分、零件測量與質量控制技術3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考題類型為單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和分析計算題。2018年考題中,選擇題30題,每題3分;判斷題10題,每題2分;作圖、分析計算題3題,共40分。涉及考綱考點62個,其中能力要求為掌握的33個、理解的15個、了解的14個。試題共11頁,難度維持較難水平。從近三年的考題看,考綱中簡答題實際為兩道作圖題,即補畫第三視圖和補畫剖視圖。
考慮到中職學生總體能力水平,試題中三門學科題目仍相對獨立,學科交叉的綜合題型較少。2014年技能高考改革以來,試題難度逐步提升,題量從8頁到12頁,對考生的閱題、答題速度有了新要求。近兩年的作圖題,補畫視圖題難度提升明顯,要求考生制圖基礎扎實,空間想象力強;分析計算題基本上就是考輪系、螺旋傳動,但考題靈活性增加。如去年要求考生通過齒輪直觀圖數(shù)出齒輪齒數(shù),題目新穎,多數(shù)考生未想到;今年考題增加雙聯(lián)滑移齒輪換位情況,計算量很大,導致很多考生計算錯誤。總的來說,高考試卷具備較好的難度、區(qū)分度、信度及效度,體現(xiàn)了高考的選拔性質,對職高高職班教學起到了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把脈命題方向,避免復習時的盲目。
(一)組建優(yōu)質教學團隊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優(yōu)秀的教師在自身努力的同時離不開團隊的幫助。因此,學校要成立高職年級組,教師集體辦公,辦公地點靠近教學場所,方便與學生溝通,同時制定教學管理制度,樹立團隊威信。
(二)合力打造教學課題
組織有經(jīng)驗的專家與年輕老師結對,在省編教材及復習指導基礎上,共同開發(fā)校本核心知識記憶卡(庫),總結往屆教學經(jīng)驗、詳細闡述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調研考試真題,開發(fā)模擬訓練的試題。如可以將鑄鐵的分類、含義、用途濃縮成記憶卡片,內容簡練,方便學生識記。
(三)科學制定教學計劃
根據(jù)機械學科特點,制定四輪梯度復習計劃。
一輪復習重廣度,全面梳理學科知識,歸納核心知識,時長3個月。通過做單元鞏固訓練題、默寫、月考等方式,使學生快速進入高三的緊張學習中。教師可采用項目教學、理實一體、任務驅動、智慧教育平臺教學等方式開展教學,同時指導學生記筆記、看筆記、整理筆記、編寫錯題集、收集記憶法,練好基本功。
二輪復習重深度,培養(yǎng)學生對綜合性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時長兩個月。此輪復習,重學科體系建立,查漏補缺,變式訓練,歸納方法,使學生分析問題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輪復習重速度,訓練學生答題速度與技巧,時長1個月??荚嚂r間60分鐘,考生答題時可謂爭分奪秒。學生做題要講究策略,先易后難,注重運算,繁瑣不亂。
四輪復習調心態(tài),考前兩周,全真模擬高考環(huán)境,合理緩解壓力,建立高考信心。
(一)教師應維持對學生的高期望,激勵學生迎難而上,指導學生制作成績圖表、收集錯題集、使用專門的默寫本。教師應走近學生,幫助他們理解及歸納核心知識記憶技巧,從點滴做起建立他們的信心。
(二)分層指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機械識圖》相貫線知識,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拓展到圓孔與圓孔不貫穿時畫法;對于空間想象能力弱的學生可借助3D軟件詳細展示零件結構,讓學生多看、多想、多做,逐步提高補圖能力。
(三)有效的學習離不開反思。讓學生每周留點時間來反思,同伴間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營造良好的學風。如《零件測量與質量控制技術》里同軸度誤差的測量,根據(jù)同軸度含義,即被測軸線必須位于以基準軸線為軸線直徑為φt的圓柱面內,那么教材中用打表法檢測時,百分表指針波動最大讀數(shù)Mimax與最小讀數(shù)Mimin的差值之半,作為該截面的同軸度誤差是否正確?學生可以通過假設法、幾何作圖演算推理得出結論:同軸度誤差Δ=Δimax=Mimax -Mimin,并不是差值的一半,再查閱多本機械手冊,咨詢企業(yè)質量工程師加以確認。學生在學習中要敢于質疑教材,師生研討,追求真知。
有效的反饋,能夠對教學進行修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控學習過程,提高自身成績。教師要時常告訴學生目標在哪里、需要怎樣做才能達到目標,使其實現(xiàn)自我超越。
(一)反饋應集中在核心知識點上,而不是涉及全部知識。比如《機械基礎》《零件測量與質量控制技術》中有很多知識是要考生記憶的,但考生不可能一次全部記住,因次,教師要在每次課中提煉出核心知識,濃縮成知識卡片,每周固定時間課堂默寫。教師要通過批改,圈出錯誤地方,及時分發(fā)并要求學生根據(jù)錯誤量分層訂正;學生收到默寫本后,便會關注反饋信息,迅速訂正,鞏固知識。教師要對每次默寫情況在記分冊匯總,以便查閱共性問題、調整教學進度,這個過程即形成一個閉環(huán)有效反饋。同時,教師要使學生明白“錯誤”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和努力程度有直接關系,而非歸結到“不聰明”。
(二)反饋應適時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而不是等到考試后。有效的反饋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學,教學中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教師可以課前讓課代表反饋學生上次課困擾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問題寫在黑板上;教會學生通過豎大拇指的方式回應是否理解我講授的知識嗎,大拇指向上為聽懂,大拇指水平為不完全聽懂,向下為完全不懂;在總結學習內容后,給出一道思考性選擇題,要求學生寫出答案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jù)答案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
(三)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能使反饋更加及時、直觀。比如在模擬考試后,通過網(wǎng)絡閱卷生成考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匯總表,里面包括每道題平均分、班級失分學生名單、名次累計以及所有學校、所有班級橫向比較情況等。信息化手段、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運用極大地解放了教師工作,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起到了有效反饋(見表1)。
表1 模擬考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匯總表、科目答錯學生統(tǒng)計表
例如:(2018年高考題)套筒滾子鏈偶數(shù)鏈節(jié)時,使用開口銷連接首末鏈節(jié),彈簧卡開口方向與主動鏈輪轉動方向應相反。原因是什么呢?教材未提及,教師是否了解呢?即使教師首輪備課時認真研究開口銷結構,查閱了相關資料,也未必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怎么辦呢?如果拿一根自行車鏈條或教具鏈條親自拆裝下,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玄機,亦或會弄明白外鏈板與銷軸、內鏈板與套筒、套筒與銷軸、滾子與套筒之間的配合性質??芍^知識不應停留在書本里,更應活在生活中。
套筒滾子鏈
因此,教學何不從學習者的角度設計課堂呢?就像學習駕駛一樣,靠聽教練講座學會駕駛技能是絕無可能的。由此,筆者想到以前開的一節(jié)班會課,課題是《拆裝減速器知識競賽》,筆者把班級分為六組,每組先比拆的速度,再回答必答題、搶答題,最后比裝的速度。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呢?因為筆者在教制圖時,發(fā)現(xiàn)學生搞不清螺栓與螺釘?shù)膮^(qū)別,即使對著書上的圖片,也似懂非懂。回到辦公室,筆者看到柜子里有些年份的減速器模型,其端蓋與箱體正是螺釘連接,并且實物中還包括了齒輪軸、階梯軸、齒輪、滾動軸承,涉及到軸承的軸向固定、齒輪軸向固定等知識點,而這些知識一拆即明,勝過PPT教學數(shù)倍。課堂中,還有意外的收獲:有的小組裝不回去了,有的小組多出一些螺釘,這時學生明白了記錄拆卸順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螺釘有長短,螺紋有效長度不一樣,放油閥、透視窗設計的巧妙之處。這或許就是專業(yè)課的魅力所在吧。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始終了解學生動態(tài),關注考綱信息,保持省聯(lián)合體間的信息互通,始終研究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始終把課堂生成的“問題”當“課題”研究,定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為高校輸入優(yōu)質生源,使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