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關注程度日益提升。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與法治觀念,正確規(guī)范自身行為與思想,對自己言行給予有效的約束需不斷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將生活情境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相互結合,能夠有效突出教材內容,并讓學生在實驗當中檢驗所學知識,更好的提升學生社會生活能力。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
引言: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發(fā)展關鍵時期,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尤為一張白紙,并未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在此過程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尤為關鍵。在此過程中,通過與生活化教學情境相互融合,能夠更好的觸動學生情感,滿足學生認知,從而能夠將教學內容更佳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更好的起到教育的目的。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特點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向生活學習是教材主導學習模式。道德作為生活中有組成部分,其內在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當中。道德與做人教育與普通書本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需向生活學習,將生活素材融入到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當中,并不斷反思,從而更好的應用到生活當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親身生活體驗亦或分享他人生活情境,從而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對《我的第一次》講解時,可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經(jīng)歷的第一次過程,然后教師通過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并完成反思,從而提取有價值是道德內容,并在最后,安排學生對未來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從而在對未來生活憧憬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生活意識。向生活學習,能讓學生將過去與未來結合起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理念,從眼神到生活實踐當中,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
2.1根植于學生的生活,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
在此環(huán)節(jié),需梳理生活資源,突出教材特色。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綜合類科目,同時亦是活動類科目,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具有開放式的特征。首先,其作為綜合類科目,所囊括的資源極為豐富,學生學校學習、家庭生活、社會實踐等各種情景均能夠作為課程資源進行利用,從而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內容的多彩性,從而充實教材內容,突出課程教育生活化、社會化特性。其次,其作為活動類科目,需依據(jù) “生活德育論”、從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在滿足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以活動為載體,利用調查、發(fā)現(xiàn)、討論等形式,積極的引導學生從書內走向書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從家庭走向社會,繼而更好的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并更好的提升學生生活實踐能力。
2.2強化生活資源利用,轉變學習方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激發(fā)學生互動意識,增強學生情感互動,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學生體驗,從而更好的提升課堂生活教學模式的作用。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通常利用活動構建知識框架,而非由教師之間的傳授,所以,在課堂教學當中能夠通過互動提升師生感情、學生之間的感情,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對生活資源的感悟,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3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有效教學
2.3.1生活化導入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加強生活化導入能夠更好的活躍課堂氛圍,能夠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利用生活導入模式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如對“平等尊重你我他”活動組織時,可利用 “晏子使楚”學生所學習的故事開端,吸引學生注意力:齊國大夫晏子在出使楚國時,楚王為了現(xiàn)實本國的威風,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和辭令,將楚王的“攻擊”一一駁回,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而楚王自取其辱。在故事講解時,學生不但為晏子勇氣以及高超的外交手段所折服,同時能夠更好的領悟在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從而更佳的尊重他人,并為課堂教學內容的開展奠定有力的基礎。
2.3.2生活案例
在課程教學當中,所有理論知識均來自生活,并最終應用到生活當中。同時因小學生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教師需通過真實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對《父母的難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回想生活當中家長所遇到的困難,并引導學生體會家長的不易,從而能夠主動去幫助父母,分擔家庭當中的小事,如,幫助家長倒垃圾、洗碗、倒水、做飯等,從而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孝敬父母的品德,并在幫助家長的過程能夠更好的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從而更好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努力成為父母的驕傲,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與學生實踐生活相符合,搜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當看到其與生活的關系,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補充生活教學內容,借助生活化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利用生活常識和經(jīng)驗去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內容,為其在生活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正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法治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68.
[2]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初探[J].華夏教師,2018(06):56-57.
[3]唐燕.“摹仿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15-20.
[4]王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6(24):125-126.
[5]張悅,張新顏.以“我”為主,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08):1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