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輝 王莉
摘 要 為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師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筆者對高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隊伍工作融合進行可行性和意義探析,并對兩支隊伍工作融合提出三條對策:完善高校頂層設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搭建工作融合平臺。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思政教師 工作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關系到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將輔導員明確定位“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然而,目前高校輔導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被大量的日常性事務所占據(jù),主要圍繞學生學業(yè)、心理、獎助評優(yōu)、生源地助學貸款、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開展工作,對理論缺乏透徹的研究和理解,在為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時,無法從理論層面進行解答,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應有的深度,教育的實效性較差。思政課教師往往只專注于理論教育、普遍性知識的傳授,對學生思想觀念缺乏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針對性較弱。由此可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這兩支隊伍互不兼任,各自為陣的問題較普遍,工作均未能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為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師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發(fā)展,對高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隊伍工作融合進行探析顯得尤為迫切和有意義。
2工作融合的可行性
(1)兩支隊伍精神底蘊一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承擔者是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兩支隊伍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同屬“大思政”范疇,有著共同的精神底蘊追求: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立場、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善于構建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學生成長成才。輔導員側重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的當代大學生。思政課教師側重于理論課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在實踐與理論上相輔相成,具有同一的價值主體、一致的追求目標,使得兩支隊伍工作融合與交流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2)兩支隊伍工作融合符合認識論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認為,認識的本質(zhì)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政課教師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時代發(fā)展特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屬于理性教育。但由于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發(fā)展特征,導致教學脫離實際,理論無法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學生對思政課也往往不感興趣,敷衍了事。而輔導員主要通過日常,如主題班會、班委會、團日活動、黨日活動、個別談心、查閱檔案等方式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感性教育。但由于對理論缺乏透徹的研究和理解,在為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時,無法從理論層面進行解答,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應有的深度。根據(jù)認識論規(guī)律,大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必須經(jīng)過感性認識,再經(jīng)過理性認識,繼而由理性指導實踐。輔導員和思政教師隊伍工作融合符合認識論規(guī)律,使得兩支隊伍工作融合與交流在理論上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工作融合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工作融合,可以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學生政治理論學習興趣,有助于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針對性,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作出更大貢獻。同時,通過兩支隊伍工作融合與交流,能夠有效的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為陣的現(xiàn)狀,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校園群體重大惡性事件的發(fā)生,避免因?qū)W生思想立場不堅定或政治意識淡薄而產(chǎn)生的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 ,以維護高校的安全和穩(wěn)定。
(2)有利于促進兩支隊伍的專業(yè)化。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工作融合與交流,有利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兩支隊伍的專業(yè)化。高校輔導員按照思政課教師的標準接受聘用,承擔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同時按照思政課教師的標準進行考核。有利于輔導員從事務性工作中脫身,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政治素養(yǎng);有利于輔導員清晰職業(yè)發(fā)展方向,為取得教師職稱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維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wěn)定。同時,思政課教師擔任輔導員,按照輔導員崗位職責開展工作,并接受相應的考核。有助于思政課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了解學生所好,采取恰當?shù)姆椒ㄟM行教學和研究,提升教學效果;有利于解決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改善師生之間互動不足、合作缺失,感情疏遠等現(xiàn)實問題。
4工作融合的建議
4.1完善高校頂層設計
(1)健全組織機構。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屬于不同的領導和部門管理,要進行工作的融合與交流,保證工作的效果,就必須健全組織機構,成立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工作融合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建議由黨委一名校級領導負責,對兩支隊伍工作融合負主要責任;學工處和思政課教學處分別擔任副組長,負責搭建兩支隊伍工作融合平臺,組織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專題研討會,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課的有效對接,在政策、經(jīng)費及、資源上為兩支隊伍工作融合爭取最大的支持。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為成員,定期研究和討論,關注隊伍融合的運行,確保隊伍工作融合的順利開展。
(2)完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保障,規(guī)范兩支隊伍工作融合的程序 ??梢栽O計和制訂以下制度:《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工作融合領導小組工作職責》、《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工作融合領導小組會議規(guī)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工作融合細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交流人員教學及科研規(guī)定》、《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工作融合考核激勵細則》,明確兩支隊伍交流的條件和程序、交流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交流教師的教學任務和科研要求、交流教師的考核和獎懲等。
4.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嚴格把控招聘,重視在職培訓。在招聘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過程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關注輔導員應聘人員的政治水平、專業(yè)背景和綜合能力,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招聘思政專業(yè)、教育專業(yè)或者心理專業(yè)的人員。思政課應聘人員除了專業(yè)要求之外,應關注應聘人員管理能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以及對學生日常事務工作的態(tài)度。重視在職培訓,組織兩支隊伍積極參與校內(nèi)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培訓、集體備課和個別聽課,鼓勵兩支隊伍積極進行集體科研和個別科研,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博士學位,努力拓展教師工作視野,加強兩支隊伍工作融合的廣度與深度。
(2)加強角色對換,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高校應通過各種渠道,宣傳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工作融合政策,將優(yōu)秀的交流人員作為典范進行宣傳,發(fā)揮示范作用,使兩支隊伍充分認識到工作融合和交流對于提高自身素質(zh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輔導員按照思政課教師的標準接受聘用,承擔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如《形式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yè)指導課》等,同時應鼓勵輔導員多去思政課堂上聽課,努力提高理論水平,改善教學方式。思政課教師擔任輔導員,按照輔導員崗位職責開展工作,多與專職輔導員溝通,深入掌握學生思想狀況,改變“從書本中來,到書本中去”刻板的教學方法,既能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也能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積極性。
4.3搭建工作融合平臺
(1)搭建溝通平臺,達成理念共識。在高校實際工作中,部分輔導員認為思政理論課夸夸其談,脫離實際,教學效果甚微;而部分思政課教師則認為,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過于繁雜與瑣碎,對學生思想理論教育雜亂無章,毫無說服力。兩支隊伍教育目的一致,理念卻背道而馳。因此,達成理念共識是兩支隊伍工作融合的前提。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必須相互尊重,彼此信任 。正如哈貝馬斯所說,“共識可以是強制的客觀結果,但如果明顯依賴的是外界影響或暴力,共識就不會得到主體的承認。共識的基礎是相互信服”。高校要努力搭建工作融合平臺,促使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相互信任和認可,凝聚雙方教育力量,共享隊伍教育資源,實踐與理論高度結合,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的開展。
(2)創(chuàng)建第二課堂活動的合作平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陣地在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活動教育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活動形式與內(nèi)容能否相輔相成。“內(nèi)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沒有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再好的內(nèi)容也難 以達到教育目的;沒有健康向上的內(nèi)容,再好的形式也只是低層次的娛樂活動”。因此,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和設計需要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通力合作。輔導員在活動形式把關,使得活動形式能夠貼近學生實際,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思政課教師在活動內(nèi)容上把關,使得活動內(nèi)容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特點。提升第二課堂活動的品位,實現(xiàn)第二課堂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耿立軍,白艷秋,孫麗穎,谷煒江.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交流機制的探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35(09):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