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期,明朝與亞洲和非洲各國的交往,不僅是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更多體現(xiàn)在文化交往上,其中也包含著麒麟(長頸鹿)等動物的交流。鄭和下西洋可分為第一至第三次和第四至第七次兩個階段,活動地區(qū)由第一階段在東南亞和南亞,拓展到第二階段的西亞和東非地區(qū)。與鄭和七下西洋直接有關的海上“麒麟貢”約有七次,均出現(xiàn)在第二階段,之后出現(xiàn)的“麒麟貢”,也與下西洋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蛞詾榈谒闹恋谄叽蜗挛餮蟮赜蛏系耐卣?,是與“麒麟貢”直接有關。永樂大帝在總結(jié)了歷朝外交思想的基礎上,將自己在東亞國際體系中實踐的經(jīng)驗和理論,施行于南海西洋。鄭和下西洋起初有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和打擊流亡的反朱棣的殘余勢力之目的,但之后漸漸演變?yōu)樗褜て娅F異物、保護南中國海的航道安全、在南洋宣揚國威和與非屬國施行外交的需要。明初通過“麒麟外交”所履行的一系列邦交禮儀,深化天下意識和華夷觀念?!镑梓胪饨弧眱x式不僅僅為了演示給本土成員,同時也有吸引周邊國家及南洋和東非國家加入天朝宗藩朝貢聯(lián)盟的政治目的,以確立明朝的中華朝貢體系中心的地位。
(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作者:鄒振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