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揚華
【摘要】在農村小學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目前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緊迫課題,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和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農村小學咨詢室建設的意義和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 心理咨詢室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64-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學校和教師的普遍重視。小學階段作為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在此階段的身心健康與其學習、生活和心理問題有著緊密聯(lián)系。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特別是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學校、教師都片面追求升學率,注重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特別是忽視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許多農村小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加強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1)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在農村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多,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小學生正是學知識、長身體的重要時期,而許多學生父母不在身邊,使學生缺少情感關愛,造成他們在心理和性格上形成了孤僻、不自信、自卑感強、閉鎖、不關心他人,逆反心理嚴重;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jiān)護,對學生溺愛現(xiàn)象嚴重,不少留守兒童形成嚴重的不良行為習慣,任性放縱、迷戀網絡游戲,甚至喝酒、抽煙、打架斗毆;由于學習缺少輔導,一些學生存在厭學、學習困難、考試焦慮等心理問題。
(2)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雖然農村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但不少學校對此卻不夠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少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無,少數(shù)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校也只是解決了少數(shù)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的重要意義
(1)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隨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增多,在農村小學建立心理咨詢室,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對留守兒童來說,雖然他們與其他兒童一樣可以受到同樣的學校教育,但是在家庭和社會教育方面就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與劣勢。這就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造成壓抑,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問題。因為心理問題的干預、輔導與治療是一個較長的、復雜的過程,不是一兩次談話就能解決問題的。所以要進行干預和治療就需要專業(yè)的心理教師,需要專業(yè)的設備,需要專門的場所和環(huán)境,這些都是治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物質基礎。
(2)促進心理教師專業(yè)能力素質發(fā)展
要解決農村小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師的咨詢與輔導非常重要,而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是提高學生心理教育與輔導的關鍵。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農村小學來說,由于沒有專門的心理教育輔導場所和心理干預治療設備等基本設施,即使有專業(yè)的心理教師也很難有用武之地,也很難發(fā)揮其作用。建設心理咨詢室,可以為心理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研究的場所和環(huán)境,使心理教師有了用武之地。通過對小學生開展積極的心理輔導、干預和治療,使心理教師得到實踐鍛煉,就能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與提高。
三、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的對策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認識。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需要提高教師、學校和社會對兒童心理健康重要性認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決定著素質教育質量和未來公民素質水平。因此,只有提高了思想認識,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建設好心理咨詢室。
(2)提高心理教師專業(yè)能力與素質。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與素質,才能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加強對專業(yè)或兼職心理教師的培訓力度,采取進校培訓、自學、觀摩示范等多種渠道進行培訓,并加強對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職稱評定,促進心理教師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
總之,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勢在必行,教師、學校和社會就要提高其重要性認識,積極支持心理咨詢室建設,使其為培養(yǎng)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素質全面的人才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大軍.初探農村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02)
[2]余淼.大連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與有效實施途徑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