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每一個民族國家都遭遇著認同的危機。在一些因殖民歷史存在認同差異的民族國家或地區(qū),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則尤為突出,而我國的香港就是這樣一個代表性的區(qū)域。與祖國疏離長達100多年的特殊歷史與殖民政府長期推行的“去政治化”的教育,嚴重阻礙了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這儼然成為阻礙內地與香港關系發(fā)展的既長遠又緊迫的重大現實問題。
【關鍵詞】香港 青少年 國家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6;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20-02
一、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現狀
為了更好把握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現狀,筆者采取匿名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香港地區(qū)的青少年進行了實證調研。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最終本次實得有效問卷237份,其中有127份來自男性,110份來自女性,人數分布比較均衡。問卷主要圍繞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兩個部分,共設計20道調查問題。
1.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的總體情況
本文通過“更傾向于使用哪種教學語言”“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方的節(jié)日相比,更喜歡哪種節(jié)日”等方面考察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認同的現狀。通過“認為自己是什么人”、“對于香港和中國內地發(fā)展的關注傾向”等方面考察香港青少年對身份認同的現狀。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香港青少年中男生和女生對于國家認同的差異不明顯,但是總體認同感較低。另一方面,多數青少年更加重視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份,且更加關注香港地區(qū)的發(fā)展。
2.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差異性分析
(1)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性別差異分析
對不同性別的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進行差異分析,發(fā)現在身份認同(t=1.839,p>0.05)、國家認同(t=0.610,p>0.05)和總體認同感(t=0.819,p>0.05)上,男女之間差異均不明顯。但總體而言,男生和女生的國家認同感都比較低。
(2)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年級差異分析
對不同年級的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進行差異分析,發(fā)現在身份認同(F=2.529,p<0.05)、在國家認同(F=2.749,p<0.05)和總體認同感(F=3.127,p<0.05)上,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經檢驗發(fā)現,在總體認同感上,中三年級的認同感顯著低于其他年級段(p<0.05)。
二、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缺失的根源
一百多年的殖民教育經歷,淡化了港人的國家和民族觀念。而殖民政府推行公民教育的背后,是蓄意以社會代替國家、剔除港人的國民意識,直接導致了多數香港青少年淡薄的國家民族意識和模糊的國民身份認同。
(一)殖民教育與公民教育所造成的特殊歷史后果
從香港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自淪為英國殖民地開始,香港政府便采取各種措施限制學校師生參與和談論政治,且受到“世界公民”的教育引導,香港新生一代青少年接受更多的是“熱愛香港”、“我是香港人”的意識,而作為“中國人”的國家意識開始逐漸模糊。另一方面,隨著香港作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優(yōu)勢不再明顯,香港本土意識也悄然發(fā)生某種變化,逐漸淪為分離主義者謀求“香港獨立”的工具。
(二)兩地政治制度和經濟形態(tài)區(qū)別衍生的泛民主化“異邦”思想
歷史的原因造成香港與內地長期處于隔離狀態(tài),對于土生土長的香港新生一代,對中國的歷史也知之甚少。一方面,香港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是造成當前香港青少年身份認同搖擺和模糊的重要根源,多數香港青少年對內地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并不完全了解,甚至產生誤解,由此滋生對“一國兩制”方針的疑慮,甚至對香港特區(qū)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有抵觸情緒,使得其在對待國家問題上難以形成交叉認同。
(三)多元性與異質性社會因素所激發(fā)的極端思潮
在香港地區(qū),媒體大多帶有政治性,反映著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其所擁護的政黨所倡導的身份認同。作為心智尚不成熟的香港青少年,對國家政府和大陸失實的報道全盤接收,而香港媒體所呈現的“符號現實”基于社會情境和價值偏好,使得兩地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異逐漸轉化為某種對立的力量,對香港青少年的主體意識和本土身份的構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作為國家化大都市,香港吸收外來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不容小覷,其所呈現的“雜揉性”和“邊緣性”特質,是全球化多元思潮所帶來的結果。
三、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構建路徑
(一)加強政府引導,深化教育改革
回歸后的香港沒有經歷“去殖民化”過程,隨著“一國兩制”的實施,香港的主流價值觀仍然保持原有傳統(tǒng),一直延伸至教育層面,而這無疑對培育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造成關鍵的阻礙。因此,香港政府應重新審視自身的制度運作系統(tǒng)、政治價值追求和社會發(fā)展景象,重估西方傳統(tǒng)價值和社會主義價值,考察大陸社會發(fā)展成就和香港政治實踐狀況,從總體上衡量和思考香港政治健康發(fā)展的出路和走向,加大推進國民教育改革,結合香港現實語境,制定合理的國民教育改革方案。
(二)促進兩地交流,完善保障機制
增進香港青少年對內地的認知和互動,是當前培養(yǎng)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的重要途徑。首先,加強香港與內地中小學“姊妹學?!逼脚_建設,以制度化的形式推進兩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互動,使香港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拓寬視野,加深對國情的了解,培養(yǎng)兼容開放的核心價值。其次,開展兩地文化交流活動,如通過內地祭祖、歷史文化尋根之旅,以共有的血緣記憶和情感記憶增進兩地一體感。再者,高度重視香港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問題,做好政策指引,構建香港青少年發(fā)展保障機制,為培育健康包容的青少年群體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三)拓寬教育途徑,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家認同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國家認同教育的根本所在。作為經歷上百年與祖國母體分離的特殊區(qū)域,香港青少年在面對國家問題上存在著模糊認知,歸根結底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因此,應該進一步拓寬教育途徑,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充分發(fā)揮學校主體作用,將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同時積極探索香港本土與民族傳統(tǒng)共生機制,創(chuàng)新文化教育教學新模式,引導香港青少年進一步了解國家和民族歷史,樹立愛國意識。
(四)把握媒體輿論,增強民族凝聚力
香港媒體作為聯結香港和包括祖國大陸在內的外部地區(qū)的重要媒介,其作為香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和認知國情的最主要渠道,其對塑造香港青少年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國家認同情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應該加強培育香港新媒體工作者,以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話語傳達積極正面的國家信息,以活潑、前衛(wèi)的推送方式傳播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兩地資訊,以此消解香港青少年對國家和大陸地區(qū)的偏見和誤解。將政治的符號形式與香港青少年的價值觀念進行有效的糅合,將香港社會立命之本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等核心價值與新時期國家提倡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融合,建立共同的價值理念。
四、結語
青少年作為香港未來發(fā)展的主力軍,其國家認同狀況不但直接影響香港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而且對維護國家主權、貫徹好“一國兩制”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應全面分析香港國民教育的內在機理,探索和構建適合香港現實語境的國家認同教育路徑,培育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
參考文獻:
[1]任琳琳.香港國民教育之路的回顧與展望[D].福建師范大學, 2015.
[2]呂大坤.文化認同視域下的香港國民教育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4.
[3]黃康.香港媒體的“國家認同”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彭藹(1991-),女,廣東揭陽人,漢族,研究生在讀,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比較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