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出現了許多新名詞和新概念,語詞系統(tǒng)的變化表明了社會和人們觀念的正在經歷一場巨變。通過對這些新概念的考察,我們也許可以從新的維度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巨變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熬W絡民主”這個概念也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的認識是:網絡民主在未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將會發(fā)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但通過何種方式和發(fā)揮怎樣的作用,目前尚無定論。本文試圖于對“網絡民主”進行概念分析,希望能夠理清“網絡民主”的概念脈絡,對這個新興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網絡 網絡民主 政治參與 民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04-02
互聯網的興起,在最大程度上改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它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交流載體和社會聯系方式,從技術上突破了傳統(tǒng)民主形式造成的局限,同時也對現實政治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熬W絡民主”就是由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化所衍生出的一個新型概念。
一、網絡民主的前提預設
(一)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月22日發(fā)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了7.31億,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網民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互聯網的發(fā)展速度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網民群體持續(xù)發(fā)展壯大,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國國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日益高漲的民主需求
改革開放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分化的階段,新興利益階層得以興起,普通民眾的主體意識和對于自身利益的認知也逐漸明確,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也空前高漲,迫切希望能夠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去,為自身利益謀得發(fā)言權。但現有體制還無法實行廣泛的民主政治,即使是基層民主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制度供給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網絡的即時傳輸功能,無異于在公民與公民、公民與政府之間建立了即時對話與交流的機制,從而普通民眾也得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網上民意的凝聚,也有了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可能。
(三)草根文化與草根民主的興起
“草根”一詞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認為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而言的在野勢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把 grass roots單列為一個詞條,意思是:①群眾的,基層的;②鄉(xiāng)村地區(qū)的;③基礎的;根本的。后來“草根”一說引入社會學領域,“草根”就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
草根文化是那些沒有經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疏導和規(guī)范,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和改造,來自于普通民眾,又貼近普通民眾群眾,因而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一種文化。通過互聯網、博客等網絡公共平臺,草根文化迅速占領了人們的生活舞臺,已經開始成為改變人們的生活、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一股強大新力量。
中國的草根民主,最早被界定為農村和城市社區(qū)的基層民主選舉機制。但民主既是一個政治性的話題,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草根民主的價值并不在于提供了一套規(guī)則和程序,更重要的在于它為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種示范。
網絡時代草根文化與草根民主的興起,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政治控制的一種反動?;ヂ摼W上信息的傳播速度、開放和互動等因素,傳統(tǒng)政治控制已經難以控制信息的傳播,話語權也不像以前牢固。網絡的使用也正好加速喚醒了普通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在網絡時代四通八達的互聯網絡組成的網絡公共空間,在傳統(tǒng)社會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全新的和更加廣闊的公共領域——網絡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是指在相對獨立于國家政權之外的公民社會中,各種利益團體可以就關系自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廣泛的政治辯論、交流,從而影響政治進程。網絡公共空間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各種論壇社區(qū)的持續(xù)興起和發(fā)展,為網民的意見表達提供了話語平臺和條件支持。所有的網民可以對發(fā)生的事件表達意見(網上稱為“灌水”),對任何事件發(fā)表看法(網上稱為“回帖”),對公權力的行使提出意見、建議或批評(網上稱為“拍磚”)。
總之,互聯網的快速與公開特性,為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提供了一個表達渠道。它能夠容納多樣的意見表達,豐富公共論壇的多樣性。目前,我國的一些新聞媒體或政府網站中的論壇,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fā)展論壇、新浪網的時事論壇等已經成為政府與公眾進行日常直接溝通的重要橋梁,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話語平臺和條件支持,從而這為網絡民主得以實現提供了可能。
二、網絡民主的定義及其內涵
網絡民主(cyber democracy)一詞最早由馬克·斯勞卡(Mark Slouka)1995年在《大沖突——賽博空間地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一書中提出,他把網絡民主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是在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1996年美國學者勃朗寧(Graeme Browning)《電子民主:運用因特網改革美國政治》一書的出版, 標志著“網絡民主”理論研究的肇始,他認為,互聯網對傳統(tǒng)的民主政治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并為全世界民主的發(fā)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
網絡民主雖然發(fā)端于國外,但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而且我們也可以深刻地感覺到網絡對現實政治生活帶來的影響。綜合各方面資料,筆者以為,網絡民主可以定義為: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空間為載體,以自身利益為目的,以直接民主為目標,基于互聯網的交互性,表達政治意愿,影響和參與政治管理與決策的手段和過程。
網絡民主的內涵主要在于:
(一)網絡民主是民主的新型技術手段和形式,而不是一種獨立的民主形態(tài)
網絡民主無論對現實政治發(fā)生多大的影響,但如果沒有現實政治制度的支撐,也僅能停留在輿論的層次而已。
(二)網絡民主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
網絡民主并不是僅僅表現為已經取得的民主成果,而是公民借助網絡來培育和強化民主的一個過程。網絡民主就是反映人們在新的技術幫助下完善民主的又一次嘗試。
(三)網絡民主以直接民主為目標,但又不簡單等同于直接民主;網絡民主可以和任何民主形式“嫁接聯姻”
網絡民主的目標是直接民主,即普通民眾的也有機會直接議論政治和影響政策制定,但網絡民主并不等同于直接民主,探討網絡民主的目的也不是要用直接民主去取代和顛覆傳統(tǒng)框架下的代議民主制度。網絡民主作為民主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它可以與任何民主形式嫁接,可以說,有多少民主的形式,就可以有多少網絡民主的形式。
(四)網絡民主在不同政治環(huán)境下其表現形式和作用機制不同,它的功能發(fā)揮需要各種因素共同作用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網絡民主更多的是在傳統(tǒng)代議制民主制度基礎上一種輔助性治理手段,使西方的民主更加全面和完善。而在中國,網絡民主在中國與其說是提供了新的民主方式,重塑了民主,倒不如說是激活了民主的活力,改變了傳統(tǒng)的政治格局和傳統(tǒng)政治的運行方式,把一些本應該屬于民主的元素還原,把現實的一些政治束縛解開,公民有了可以在現有體制之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影響政府行為和決策的可能性。
(五)網絡民主可以促進民主政治,但又受到現實政治的制約,它的功能發(fā)揮需要多種因素共同作用
網絡畢竟只是民主的技術手段,它本身不能帶來民主政治,更不能決定現實政治的發(fā)展?,F實政治有自己的運行的邏輯,網絡民主更多表現出一種批判性和輿論影響。但現實的政治需要學會和網絡世界的有效溝通,加強現實政治和網絡民主的互動,激發(fā)公民參政活力,積極聽取各方面意見,改善政府決策質量,網絡民主這一體制外的民主力量納入到體制框架內,使其作為一種建設性的批判力量而不是破壞性的力量,這才是網絡民主能否發(fā)揮有效功能的關鍵。
三、網絡民主的概念辨析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網絡民主還沒有一個準確和清晰的認識,甚至對網絡民主這個概念還沒有形成多數人認可的統(tǒng)一的定義。
(一)網絡民主與網絡政治參與
由于民主的內涵的周延性很廣,網絡民主容易把有關網絡諸多政治問題都歸結為網絡民主。在有限的幾篇有關網絡民主的文獻中,經常把網絡民主與“網絡的民主”或者“網絡政治參與”混為一談。
綜合各方面資料, 目前較為恰當的網絡政治參與是指:“網絡政治參與是指公民借助于網絡作為媒介直接或間接影響政治生活的行為,其表現形態(tài)為,網絡政治交流、網絡政治謠言、網絡政治傳播、網絡政治宣泄、網絡政治選舉、網絡政治結社等等?!?/p>
網絡民主與網絡政治參與在許多方面十分相似:1)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和隱蔽性,角色的虛擬化。這使得網民能夠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參與政治活動,大大減少了現實中政治參與的不安全感,公眾和政府實現了沒有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直接平等溝通。 2)參與方式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的特點。信息可以瞬間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網民們對“政治參與”的體驗更加便捷和直接。3)計算機的普及,使得參與成本廉價化。 4)載體的無中心、離散性和無界性。網民可以接觸到各種替代性的信息來源,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完全支配信息,這為民主的信息獲得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但同時使得政府對于政治參與的控制也極為困難。 5)去權威化傾向。在網絡空間觀念中,活動主體的多樣化沖破了傳統(tǒng)社會由社會地位、職業(yè)等階層形成的社會秩序結構,形成了網民之間話語權上的相對平等。6)交流互動性,由于網絡的交互性。因此,某一事件往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激發(fā)網民的參與熱情,凝聚相當規(guī)模的網絡民意,交互性這也是網絡民主與網絡政治參與的最基本屬性之一。
網絡民主與網絡政治參與的差別主要是:1)網絡民主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種行為;2)網絡民主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民主;網絡政治參與更多是通過網絡的交流與互動來達成某種目標,其目標可能包含民主。
總之,網絡民主與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組內涵有所不同的概念,但彼此又是相輔相成,互相依賴和促進的,網絡民主為公眾的網絡政治參與營造和發(fā)展了新的公共空間,而網絡政治參與又是實現網絡民主的基本途徑之一。
(二)網絡民主與傳統(tǒng)民主
民主是政治學中使用頻率最高, 卻又是不能精確表述的主要概念之一。但總的來說,各種關于民主的概念,還是有一個范圍和框架可循的:民主是公民通過平等且合法的以選舉為主要方式的政治參與,通過影響政治選舉和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達成全體公民或絕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實現人民主權的政治過程。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民主是一種制度化的政治過程,其通過政治制度的特定結構和機制而表現出來。
從定義可以看出,網絡民主與民主的本質極為相像: 1)網絡民主與民主都是實現利益和某種目標的手段和方式,兩者都致力于影響政府決策;2)網絡民主與民主都被界定為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3)普遍認為無論是民主還是網絡民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的表現形式和制度績效都是不一樣的。
網絡民主是伴隨網絡政治(Virtual Politics)概念而生的,后者于1995年被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Mark Slouka)提出,可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 即信息技術開辟了“電子民主”的新渠道。也就是說,網絡民主與傳統(tǒng)民主最大的不同在于民主的實現形式和內容上的差異性:1)主要通過選舉來體現公民的民主權力,政治選舉在傳統(tǒng)民主中占的地位極大;網絡民主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快速和交流互動等特性來實現輿論壓力,從而迫使政府在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考慮到特定人群的利益,相對來說,選舉在網絡民主中所占的地位較低。2)傳統(tǒng)民主和實際政治制度相結合;而網絡民主則體現出和非制度化,與政治制度相對比較疏遠。3)傳統(tǒng)民主形式總要依循一定的正式組織結構或社會群體才能實現,這些社會正式群體依照組織屬性形成一定社會階層、社會結構序列。而網絡民主則沒有這種組織結構特征,參與網絡民主的成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qū)的,從身份、職業(yè)和階層來看也不存在的某種標準、標志或共同特征,有的只是觀念上的相近性。
總的來說,網絡民主可以理解為對傳統(tǒng)民主的補充,現階段也不會有替代傳統(tǒng)民主的可能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主仍在很大程度上占據主導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占主導地位; 從網絡民主的發(fā)展來看,網絡民主的作用尚未充分顯示,網絡民主本身仍處在初級階段甚至是萌芽時期。
參考文獻: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馬克·斯勞卡:《大沖突——賽博空間地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國互聯網調查分析報告》,2008年7月版,http://www.cnnic.net.cn/
[4]郭小安:《網絡政治參與:政治沖突的催化劑還是緩沖帶》,《當代行政》,2008年第4期。
[5]郭小安:《“網絡民主”概念辨析》,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1。
[6]曹泳鑫,曹峰旗:《西方網絡民主思潮:產生動因及其現實性質疑》,《政治學研究》,2008年第2期。
[7]侯彬:《試析“網絡民主”特征及其對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影響》,《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
[8]龍淼:《當代中國網絡民主發(fā)展問題初探》,《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年9月號。
[9]韓志磊:《中國“網絡民主”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0]郭小安:《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功能及限度》,《中南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8年10月號。
[11]房亞明,劉建國:《網絡民主的憲政意蘊及其規(guī)制》,《廣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10月號。
[12]嚴小慶:《網絡民主的有限性》,《長白學刊》,2002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張居正,生于1985年3月,男,漢族,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qū)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