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鈺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它與隋唐時期的“燕樂半字譜”、宋代的“俗字譜”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在明清時期發(fā)展成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樂譜中影響最大、最為普及的一種形式。近代以來,中國音樂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型,在樂譜方面尤為明顯。工尺譜逐漸被人們遺忘。因此,筆者愿意學習并深入了解對工尺譜的認識。
據(jù)調(diào)查,工尺譜最早起源于一種記錄管樂器演奏指法的指位譜,用文字或符號的形式標記手指的位置,起初并不代表某一音高,但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具備了音高的意義,因此工尺譜也就演變成音高譜,即采用某種特殊符號(線段、數(shù)字、文字等)來記錄音高。工尺譜最早來源于古老的樂器“笙竽”。一把圓笙有五組相同長度的笙苗,最長兩根,最短三根,中等長度三組,每組四根,一共17根。管苗的安插位置不同,即音高也會不同。管苗的“一、二、三”就是簡譜的”1、2、3”,即五線譜的“do、re、mi”。
工尺譜的音高符號即譜字。它與西方簡譜用七個阿拉伯數(shù)字作為基本音高符號不同,工尺譜有十個基本音高符號,在《遼史?樂志?大樂》中做了明確的記載。因為采用漢字書寫,所以被稱為“譜字”或簡稱為“字”,它們依次是:合四一 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別代表簡譜中的“1 2 3 4 5 6 7”,唱名發(fā)音就是漢字發(fā)音,其中“尺”念作“che”,“合”念作“huo”,其余都是按照漢語普通話發(fā)音。
高八度的音采用在“上尺工凡六五乙”的左側加上“?!眮肀硎?,高兩個八度加“ㄔ”,以此類推。低八度則采用末筆向下加撇的方式,如“凡┐”。其中,“合四一”是“六五乙”的低八度寫法。五個八度之內(nèi)的寫法對應音高如下圖所示:
不同的工尺譜中,有些用固定唱名法演唱,如西安鼓樂、山西八大套、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所用的工尺譜,這些工尺譜所記錄的音樂大多比較古老。而明清以來,大多運用在聲樂、器樂的工尺譜則使用首調(diào)唱名法。下面是一首由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北沙口村崔志清演奏并韻唱的《醉太平》,筆者特此把這首曲子寫成簡譜,對照工尺譜,更方便演唱。
這首《醉太平》是首器樂工尺譜,在它的傳授過程中,有一種特殊的讀譜演唱方式。在不同樂種中被稱為“韻曲”(西安鼓樂)、“阿口”(河北音樂會)。在河北音樂會中,工尺譜有所謂的“大字”和“阿口”的概念區(qū)別?!按笞帧笔潜挥涗浽跇纷V上的主要音高骨架,“阿口”是教學和日常演練讀譜中用“哼、哎、呀、地”等虛詞填充于大字之間的音高。在這首《醉太平》里均有體現(xiàn)。實際演奏中的音樂必須包括“大字”和“阿口”共同組成的旋律,大字永恒不變,而阿口則可以允許即興發(fā)揮。
例:選自明代朱載堉《樂律全書?靈星小舞譜》之豆葉
工尺譜主要以記錄節(jié)奏、旋律為主,從書寫方式看它的書寫方向是由上而下,自右向左。并且譜字要寫在唱詞之下。節(jié)拍的記錄用板眼來標示。主要采用在譜字右邊用“、”、“└”、“-”、“×”、“○”、“△”等符號表示時值。從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表示:一拍分為四小份。演唱時,唱詞基本是以字聲行腔。而這卻是與五線譜、簡譜截然不同的地方。
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工尺譜的淵源、譜字及特征角度進行了綜合分析、歸納總結。通過對它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民族音樂學中關于工尺譜這一樂譜的起源與特點。它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這正顯示出我們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獨有魅力。
注釋:
①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研究[J].中央音樂學,2000.
②張振濤.工尺譜字原始[J].中國音學,2013.
③趙曉楠.工尺譜常識與試唱[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