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來曉
摘 要:小學品德是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小學品德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在小學品德課堂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還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輔導教學,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德,對將心理輔導教學融貫于小學品德教育中的措施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心理輔導教學;小學品德;措施
小學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是非觀,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進行品德教育健全學生人格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本文中,提倡將心理輔導教學與小學品德相結(jié)合,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和道德素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增強小學品德教育的效用。
一、心理輔導與教材有機結(jié)合,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小學品德教材是開展小學品德教育的重要依據(jù),對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將心理輔導教學融入小學品德教育中,老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教學與小學品德教材有機結(jié)合,在小學品德教育中科學合理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作用。比如,開展小學品德一年級《新朋友 新伙伴》的教學,在這一章節(jié)內(nèi)容中涉及如何用禮貌用語進行自我介紹、學會怎樣與人交往、如何與新朋友和新伙伴友好相處等等,來教會學生禮貌待人,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素養(yǎng),而且在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老師根據(jù)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比如不同的性格特點、個人喜好,合理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學,有些學生可能性格比較開朗,活潑可愛,能快速地與新朋友和新伙伴打成一片,友好相處,成為好朋友;有些學生可能性格比較內(nèi)向、害羞,不敢與新朋友講話,可是內(nèi)心又渴望與新伙伴一起玩耍,非常羨慕打成一團的孩子們,內(nèi)心流露出一絲絲的落寞感。面對這種情況,老師要有效利用課堂,調(diào)整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重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試圖消除內(nèi)心的落寞,幫助學生認識新朋友,讓學生融入小伙伴的玩耍中,并且與小伙伴和諧友好地相處。通過心理輔導教學幫助學生改變心理狀態(tài),樹立自信心,讓學生的心態(tài)往更好的方面發(fā)展,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做好引導和示范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和道德素養(yǎng)
進行小學品德教學時,老師不僅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還要適當?shù)匾龑W生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素養(yǎng)。在學生眼里,老師是自己要學習的榜樣,因此,老師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老師要講究談吐文雅,舉止大方,行為表現(xiàn)要得體,做好楷模工作,充分發(fā)揮引導和示范的作用,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高尚品德,形成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比如實施三年級《我的角色與責任》的品德教學時,老師可以舉作為老師應該承擔的責任的例子開展教學,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待學生,以及對學生的關(guān)心和愛護的行為來講解,從自身角度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老師親自做示范能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真實性,更有力地說服學生。再從老師自身角度轉(zhuǎn)移到學生的立場上,同學扮演的角色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很多學生對父母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旦他們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就無理取鬧,其心理處于偏激的狀態(tài),心理還不夠成熟。通過開展品德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不推脫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并勇于承擔,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觀,促使學生成長并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
三、教學課堂采用合作交流模式,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
在小學品德教育中融入心理輔導教學時,在教學課堂上老師可以采用合作交流模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一起探討問題,深入課堂學習,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同時老師要將心理輔導教育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循序漸進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與他人相處。很多學生在家里受父母的寵愛,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想怎樣就怎樣,幾乎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更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在與同學、朋友的相處過程中,容易忽視他人的想法,只顧自己的感受,導致與同學和朋友之間發(fā)生口角,產(chǎn)生矛盾,不能友好和諧地相處,無法通過和平的態(tài)度解決分歧。通過開展品德教育,能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比如,開展六年級《學會和諧相處》的品德教學,讓同學共同合作圍繞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比如說“甲同學熱心幫助乙同學完成打掃任務,可是乙同學不領(lǐng)情,反而覺得甲同學多管閑事,甲同學該怎么辦?”學生之間可以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各自扮演同學甲和同學乙的角色,來體會當事人當時的感受和心理,可能同學甲出于一種想要幫助他人的心理,但是沒有顧及同學乙的感受,沒有問同學乙的想法,導致同學乙不領(lǐng)情,同學乙可能認為自己可以完成,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兩者之間本身沒有什么矛盾,只要甲乙同學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互相理解,相互寬容,并平心靜氣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就能化解不合。與人交往時,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漸培養(yǎng)學生寬容、豁達、大度、友愛的心理品質(zhì),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洪邦賢.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8).
[2]徐小紅.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業(yè)文化,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