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萍
摘 要:6~12歲的兒童,活潑好動,對游戲十分熱愛。新課程背景下,在教學工作中滲透、融入游戲因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實現課堂的翻轉。結合教學經驗,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游戲化
遵循學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將游戲與數學教學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教學主題之中。教學是較為嚴肅的事,而小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因而實現游戲化的課堂,需要教師對課堂加以全程把控。數學課堂游戲化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確保教學工作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則始終要圍繞教學主題,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形式性游戲教學
傳統(tǒng)的傳授式教學,學生容易走神發(fā)呆,或者被有趣的事物吸引而注意力偏移。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為學生設置出“儀式感”性質的游戲,從而巧妙吸引住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參與到教學內容中。比如說,筆者在教學小學一年級“簡單的加減法”時,課前特意準備了許多氣球,并在氣球上用彩色筆寫上不同的數字。鈴聲響起,筆者帶著氣球進入教室,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聲。待學生安靜以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不打算上課。老師和同學們玩游戲好不好?”一聽到玩游戲,學生歡呼起來,七嘴八舌地問道:“老師,我們玩什么游戲?”“老師,是不是氣球游戲?”筆者點頭示意,說道:“老師待會隨機將氣球分為幾組,同學們根據氣球上的數字計算出結果。計算得又快又正確的同學,在下課后,老師就將氣球送給他?!痹跉馇蜻@一“榮譽玩具”的激勵下,學生屏氣凝神,十分認真地計算起來。教學結束后,筆者按照事先的約定,將氣球獎勵給了班上的幾名同學。筆者對學生說:“沒有得到氣球的同學,也不用氣餒,好好復習功課,用功學習,以后我們還會玩這樣的游戲?!毙问叫缘男∮螒?,往往讓學生有“身份”變化的感覺,進而在精神狀態(tài)及參與情感上有著明顯的提升,對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互動性游戲教學
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中,游戲設置應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群體互動的性質?;有杂螒颍瑵M足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也讓學生眼、手、口等多重感官調動起來,注意力集中,從而對問題的思考也更加積極、深入。互動性游戲并非盡善盡美,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學生容易在“動”的過程中失去約束,從而導致課堂失去紀律,甚至是一片紊亂。為此,教師在設置互動性游戲時,除了考量游戲的教學性質外,還要注重游戲的“活躍度”。游戲的“活躍度”,不能僵硬呆滯而失去互動的活力,也不能太過活躍而讓教師難以把控課堂,或者是阻礙到互動性游戲的有序進行。只要課前對教學主題、學生群體、游戲本質三者思慮完備,則互動性游戲就能得以統(tǒng)籌兼顧,切實發(fā)揮出高效的教學能量。教學“分數”相關知識點時,筆者在教學導入階段,和學生開展了“拿硬幣”的互動性小游戲:筆者拿出20個硬幣放在講臺上,邀請一名學生上臺。游戲規(guī)則是,每人依次從20個硬幣中拿取若干硬幣,最少拿出1個,最多拿出3個。兩人中,誰先拿到最后一個硬幣,即獲得最后的勝利。筆者讓學生先開始拿硬幣,筆者接著拿取,游戲過程中,整個班級十分安靜,學生全神貫注地觀看。游戲的結果,筆者獲得了勝利。另有學生躍躍欲試,筆者也讓其參與并先拿取硬幣,結果也是筆者最終獲勝。幾次以后,學生感到疑惑不解,于是筆者因勢利導,展開了“分數”相關知識的教學,在求知欲望的驅動下,教學結果十分理想。
三、實踐性游戲教學
以游戲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客觀的數學精神。數學是自然科學的根源,數學學習不能、也不該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小學生年齡小,剛接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實踐、勇于嘗試的學習品質,而不是因循守舊的人云亦云,或者是生搬硬套定理公式。意識決定個體的行為模式,意識支配身體,而意識的形成在于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學生的每一次嘗試、實踐、思考、對比、操作、驗證,均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數學思想的關鍵點所在。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強化教學內容而忽視或壓縮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與之相反,應積極創(chuàng)造實踐性的教學游戲,寓教于樂,并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入感知數學規(guī)律,從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良好狀態(tài)。學習新知識,從科學角度而言,即“陌生”信息刺激人體大腦,從而導致人體原有的“知識動態(tài)平衡體系”受到沖擊。在接收到“陌生”信息后,經過人體大腦的歸置、分類、判斷、讀取、融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消化”后,“陌生”信息轉變?yōu)橛行畔Υ嫒肴梭w,而“知識動態(tài)體系”重新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實踐性游戲教學,教師要對游戲內容進行精準定位,難度太大,容易導致學生接受出現困難,從而使學生在游戲過程的快樂感、滿足感體驗不佳;難度過低,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勝心理。
熱愛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游戲的趣味性、未知性、探究性,對身心處于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學生極具吸引力。小學數學在生活中時時可見,處處可尋,因而教學游戲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游戲的生活化性質,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廖文琪,徐魯強.游戲化學習機制在小學數學微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2).
[2]鐘洪蕊,周卓慧.游戲化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影響的行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