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圳 潘俏羽
摘 要:微時代所帶來的流動性、迷你型、瞬時性和扁平化等信息互動特征,促使“微小的才是美好的”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流行話語和生活方式。微時代背景下的微互動,成為了高校輔導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所必須關注的新課題。文章從輔導員在微互動過程中的缺位、空位、錯位、失位等現象出發(fā),指出了師生微互動給學生所帶來的認知、情感、思想和行為四個方面的問題,并給出了輔導員在微互動模式下的新探索——入眼入腦入心入行,以期能夠推動輔導員工作新模式有所進展。
關鍵詞:微互動;高校輔導員;新模式
互動理論創(chuàng)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隨后教育界提出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把傳道、授業(yè)、解惑看作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與溝通,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教與學相互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微互動,作為教育理念在移動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模式,對當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新挑戰(zhàn)。十九大提出了“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的戰(zhàn)略任務”。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高校輔導員應擔當新使命、適應新挑戰(zhàn),在立足時代需求和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尋求新模式探索。
一、微互動:高校輔導員的新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動指的是以微信、微博等網絡微平臺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對特定議題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在互動的過程中以多樣化的方式將正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傳遞給教育客體,并通過雙向的互動反饋動態(tài)地把握教育客體的思想狀態(tài),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深度交流的微互動世界。
具體而言,輔導員的微互動模式,是指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與大學生在微時代背景下基于線上和線下所進行的師生互動模式,以微時代為背景,以大學生微互動現狀為內容,以輔導員角色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微時代背景下的新要求
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流動性,使知識的接收和利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這給傳統(tǒng)課堂所代表的信息傳遞模式帶來了新挑戰(zhàn);迷你型的傳播更具有私人色彩,讓學習變成了私人的事情,它無形中改變著人們進行學習的心態(tài);其瞬時性傳播使得學生的接收模式更傾向于具有沖擊力和爆炸力的信息;其扁平化的模式強調去中心化,人人都是麥克風,剝奪了教師的教育主導地位。因此微時代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追隨時代變化,以培養(yǎng)契合時代發(fā)展的人才。
(二)大學生微互動的新態(tài)勢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中國網民的最大群體仍然是學生,占總體比例的25.1%,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內已經處于高位。在90后被成為“數字居民”之后,00后被冠之以“蘋果世代”。微型、微量、微小的信息互動模式是大學生獲取新知識、提升新技能的基礎途徑。如果沒有教育模式的有效引導,大學生之間的信息差距將會明顯擴大,不利于個體的成長;小群體內的微型傳播也將帶來信息繭房效應,從而不利于群體的完善;此外還會帶來信息垃圾和信息過剩的流弊。
(三)高校輔導員角色的新使命
大學生群體廣泛存在于微博、微信、微公益、微電影、微小說的事實,客觀上需要輔導員的“在場”,正如習近平2013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講到的“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輔導員在網絡上做人的工作,應該努力做到《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所規(guī)定的職責: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二、微互動: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新挑戰(zhàn)
輔導員和大學生作為微互動的雙主體,其互動程度的好壞優(yōu)良將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傮w上看,高校輔導員能夠很好的履行自身使命,積極投入新戰(zhàn)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新的形勢催生出新的挑戰(zhàn),面對著生情、網情、自身情況等的新變化,部分輔導員在互動的準備、介入、實施和反饋階段上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缺位、空位、錯位、失位問題,不利于學生在認知、情感、思想和行為方面的成長。
(一)輔導員的缺位,引起學生認知失調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型社會、學習型社會,大學生自我學習意識高漲,他們一方面善于利用公眾號、微博、朋友圈、朋輩分享平臺等微媒介進行知識的吸收和傳遞。另一方面在良莠不齊的知識平臺和信息泛濫的知識海洋里,由于信息傳遞中存在著的失真性和偏差性,很容易進入各類認知陷阱而不可自拔。輔導員具有引領學生認知,做“學生營養(yǎng)師”的功能定位,一旦輔導員缺乏主動占領新媒介的意識和能力,固守傳統(tǒng)的辦公桌、課堂、會議室、講臺、廣場等地方,無法提供適應時代變化和學生需求的知識儲備,就會造成輔導員在微互動平臺上的缺位,一方面,輔導員與學生產生了隔離,輔導員不知曉學生關注的信息點,學生也苦于沒有平臺與輔導員進行互動溝通。另一方面,網絡上的其他平臺會主動通過“新奇怪亂”等吸引學生,占據學生的大腦,在無法辯論信息真?zhèn)魏兔莱蟮拇髮W生身上,自然就會出現認知失衡的現象。王寶強的個人生活被放大到了網絡平臺使得人們更多的關注八卦新聞而遠離了奧運會等國家大事就是典型例子。
(二)輔導員的空位,造成學生情感失衡
網絡環(huán)境下,一些輔導員開始意識到與學生在網絡上保持聯系的必要性,于是輔導員的微信、QQ、微博上存在著很多學生,他們有著與輔導員初次溝通的美好期待,但如果在互動介入階段,輔導員依舊選擇政治性、嚴肅性、權威性、事務性的傳統(tǒng)溝通姿態(tài),那么學生們由期待慢慢變成了冷漠甚至最后漠視,造成了輔導員空位現象。一方面很多學生無法在情感互動上與輔導員“玩在一起”、“笑在一起”,那么學生對于輔導員的情感,對于院系活動的熱情就會減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會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學生喜歡把輔導員當作“大哥哥”、“大姐姐”等看待,也樂于和輔導員分享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和感情世界,輔導員多角度的分析和實踐經驗也有助于學生情感世界的完整與和諧。再加上微時代所帶來的淺表化、碎片化、浮躁化等心態(tài)也需要與輔導員的互動中完成溶解和修正,學生良好微心態(tài)的培育離不開對于輔導員的第一印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打開心扉,固守原有的輔導員溝通模式,會造成學生情感世界的失衡。
(三)輔導員的錯位,引發(fā)學生道德失準
《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中規(guī)定,輔導員的職業(yè)標準是,愛國守法、敬業(yè)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強調發(fā)揮輔導員的榜樣效應、人格魅力和示范作用,現實中很多輔導員在能夠嚴以自律,立德樹人。但微互動作為一種更為私人化和個性化的互動方式,輔導員所展示出來的音容相貌很容易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如果部分輔導員存在著行為失格、人格失范、道德失準等現象,就很容易在學生群體中產生造成輔導員形象的錯位現象,從而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的自我成長。
(四)輔導員的失位,導致學生行為失范
學生人格的成長遵循著認知、情感、道德、行為的因果聯系,如果輔導員在微互動中,無法順利贏得學生認知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依賴、道德上的敬佩,那么自然在行為上就起不到表率作用,也就無法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輔導員的失位,造成學生有事情不會主動聯系輔導員,學生犯了錯誤之后,輔導員無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只會增加學生的反感心態(tài)。另外學生對于輔導員的消極看法,在微平臺互動上,會呈現出病毒式擴散現象,從而造成更多學生的行為失范。
三、微互動:高校輔導員工作新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互聯網己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輔導員在微互動中的缺位、空位、錯位、失位等現象的存在,說明新形態(tài)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微互動的主體之一,輔導員要發(fā)揮出引導、教育、服務和管理等作用,以入眼的方式進行引導、以入耳的方式進行教育、以入心的方式進行服務,以入行的方式進行管理,將成為微時代輔導員有效完成微互動所必備的四個方面。
(一)入眼——推介微媒體
微時代背景下的大眾媒介,憑借個性化和精準化來吸引眼球,獲得流量,贏取關注,逐漸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習、交流和分享平臺,尼爾·波茲曼指出:人們無法回避媒介,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認知的內容,而且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渠道和方式。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也曾指出:大眾媒介既可以為善服務,也可為惡服務,如果不加以控制,它為惡服務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很多學生正是因為好奇而關注了不良媒體,造成了教育的實效。因此輔導員擔負著為大學生推介優(yōu)秀微媒體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我們要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增強媒介鑒別能力,另一方面輔導員在微互動過程中,要發(fā)揮自身知識面寬、見識廣等特點,為不同層次和愛好的學生推薦不同的自媒體,如《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東吳同學會》、《曉說》等,它們質量優(yōu)良,內容卓越,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輔導員憑借推介活動收獲了學生的喜愛和認可度,儲備好進行微互動的第一印象。
(二)入腦——傳播微理論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指出:“如果我們撇開言語模式不理不問,我們就根本無法闡釋清楚,兩個主體之間進行溝通究竟意味著什么。溝通是人類語言的終極目的。”
在微互動中,學生群體自有一套微話語模式,輔導員只有納入這個模式,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輔導員應言之有物、少而精、具有“時尚感”甚至要利用熱門格式造詞法,造成一些××哥、××體的語錄表達方式來引起學生的交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理論宣傳的前提。面對學生淺閱讀所帶來的拒絕深度思考、追求碎片化知識等現實,要善于利用微語錄吸引學生、微故事感化學生、微理論指引學生,從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三)入心——創(chuàng)造微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輔導員群體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也要能夠解決好本領恐慌。即:要懂互聯網思維,學會利用互聯網增進學生的交流。
大學生喜歡制造自己人格的虛擬存在,如利用QQ空間里裝扮自己,在直播中展示自己來形成自尊和展現自尊。如果輔導員能夠利用空余時間時常進行點贊、留言、回復等,相當于輔導員對于學生本身的點贊和認可,一個小小的點贊可以溫暖學生的心懷,一個內涵豐富的回復與留言可以讓學生拉近與輔導員的距離。輔導員要做個有心人,善于抓住學生在虛擬空間里過生日、展成果、表愿望等時機,做他們的點贊者,給予他們微小但深刻的小確幸。此外對于愛曬族給予足夠的網絡關注,對于低頭族要給予足夠的現實關懷。
(四)入行——打造微團體
大學生正處于維護個體獨立、追求身心自由、尋求他人關注的人格發(fā)展期,他們內心期待可以在集體活動中凸顯個人,排斥假大空、形式化活動所造成的個人意義消解。在微時代,人人貌似可以成為中心,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聞,因此輔導員要學會利用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打造微團體,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中心,給學生創(chuàng)造C位。如特長組、網絡成果展示組、網絡技能競賽組、虛擬角色分享會等讓學生在現實中體驗到虛擬世界里的價值感的組合,輔導員作為團體的組織者,如果能夠使線上的“部落化”轉變?yōu)榫€下的“團體化”,那便打通了線上線下的“任督二脈”,讓微互動徹底成為有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項久雨,潘一坡.走向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動世界的生成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2] 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精彩論述摘編[EB/OL].人民網一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9/c164113-25493994.html 2014-08-19/2014-10-10.
[3] 季宸東.淺析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的現狀與對策[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5)23-25.
[4] [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王風圳(1986- ),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法學碩士,任職于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俏羽(1988- ),女,漢族,江蘇鹽城人,計算機碩士,任職于江蘇省常州電信,研究方向: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