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亮
數學試卷講評課到底如何上才更有效,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比如,有教師認為試卷講評課應該講解到位,不留死角;也有教師認為試卷講評課應該關注學生的錯誤原因,不要只關注答案;還有教師認為試卷講評課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講評……說實話,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孰優(yōu)孰劣,因為試卷講評課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復習課、習題課,它是在練習或考試之后,教師對其講析和評價的一種課型,是一種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復習課.這種課型是知識再整理、再綜合、再運用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探討解題方法、尋找規(guī)律、提高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試卷講評課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它的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
一、“講解”和“討論”相結合
毋庸置疑,試卷講評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講解,但教師應該做到講解有度,切忌一講到底,否則的話,試卷講評課很容易陷入“無趣、無味、無效”的“三無”境地.實際上,試卷講評課的主體除了教師,還有學生個人.因此我們還應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試卷講評課成為在教師組織下的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師生合作”為主旋律的教學活動.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讓課堂上有更多學生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從而發(fā)現一些個性化的解題方法或解題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啟迪進一步思考,從而加速完成認識和掌握知識的過程.
在試卷講評中把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結合起來,使學生經歷“發(fā)生錯誤、產生障礙、克服困難、由失誤走向成功”的過程,將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能力.
二、“知識”和“方法”相結合
試卷講評中教師不僅要把試卷上的知識講到位,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挖掘題目中所蘊含的數學條件,探究解題思路,進而發(fā)現解題方法,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比如,指導學生學會讀題、審題、理解題意,正確把握答題方向;指導學生理清答題步驟,注意答題的條理性和規(guī)范性;指導在習題有多種解法的前提下,靈活地選擇合適方法答題.當然,每一種數學思想與方法都有它們適用的特定環(huán)境和依據的基本理論,因此,在講評中更應重視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學生認識一種“思想”或“方法”的個性,從而促使學生思維的有效遷移,形成一個經緯交織、融會貫通的知識網絡.
例如,在借助單位圓解平面向量問題時,眾所周知,單位向量對應的幾何對象是單位圓,那么在解題中借助單位圓就可以起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的效果.如果說平面向量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有力工具的話,那么單位圓就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向量在單位圓的舞臺上翩翩起舞,清楚向量運動的軌跡,明確向量跳的是什么舞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解題秘方”.
總之,數學試卷講評課并不是一堂簡單的課,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助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