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研
摘要:《城南舊事》一書主借以幼童的視角來觀測這個世界,兒童視角的選擇使這部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兒童視角下的天真話語與隱含的成人話語相互交織、自然童心和成人所代表的社會意識對比沖突,使文章具有復調的審美特征;兒童視角的選擇能夠達成作者敘述童年的創(chuàng)作意圖,深化小說主題;兒童視角的選擇使文章清新自然,出語天然,較好地闡釋作者的文學觀念。
關鍵詞:兒童視角;復調;主題;文學觀念
《城南舊事》是臺灣作家林海音創(chuàng)作的一部以自己七歲至十三歲在北京南城生活的童年經歷為主體的短篇小說,主要以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南城為背景,描述了發(fā)生在小英子周邊的人事,以孩童的眼光觀測著這個世界,記敘了幼童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感。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便是敘述視角的選擇,所謂兒童視角,主要是指“小說借助于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征,小說的敘述調子、姿態(tài)、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選定的兒童的敘事角度”。作者采用兒童視角來講述故事,使文本產生不一樣的表達效果,實現其獨特的文學價值。
一、兒童話語和成人話語的相互交織
林海音創(chuàng)作的《城南舊事》通過小女孩英子的所見所聞來展現北京城南的一方天地,講述故事。林海音雖然選擇使用兒童視角,用兒童天真純潔的眼光看待她周圍的世界,但在文本中必定會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成人話語涉及進來,兩種話語的相互交織、對立甚至是最后的融合,借用前人的研究觀點表述:“兒童視角的小說文本從兒童的眼光與角度來看待世界,以兒童的口吻與話語來進行敘述,但在文本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成人世界,要對成人進行描寫。因此,在兒童視角的小說文本中,兒童話語系統(tǒng)與成人話語系統(tǒng)交織在一起,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不斷發(fā)生著摩擦與碰撞,這就使得文本中呈現出復調的審美特征?!?/p>
(一)兒童話語與成人話語的對立
兒童最顯著的特點是兒童具有純潔、干凈的心靈,兒童視角是純潔無暇的,他們的年齡和閱歷決定了兒童保持著純真的特性,因此他們看待事情是直觀的,形象的,感性的。在《惠安館傳奇》一文中,成人以自己的一套理論為標準對兒童進行灌輸,企圖以他們的方法來規(guī)訓和引導兒童,讓兒童認同他們的標準,忽視兒童的觀察和看法,讓兒童處于話語缺失的“失聲”狀態(tài)。其實,在兒童的眼光看來“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忽視成人對她下的定義,“瘋子”秀貞與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成人話語里的“瘋姑娘”是小英子心里的“小桂子她媽”,兩種稱呼雖都指向一人,但是他們在宋媽為代表的成人眼中和英子認知里的形象是不一樣的;成人的關注點是秀珍的未婚先孕,世俗理法,而英子僅僅關注的是他們在討論誰,至于這個“誰”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她是下意識忽略的。這便是兒童話語和成人話語的明顯不同。正是由于兒童的天性使然。
(二)自然童心和社會意識的沖突
兒童話語和成人話語交織對立另一種表現在自然童心和社會意識的沖突。在《我們看海去》一文中,小英子無意間在草堆中發(fā)現了一個銅盤子,從而認識了一個小偷兒并且成為朋友,當偷兒被便衣警察逮捕,大人們的態(tài)度都是譴責的,但是英子的態(tài)度是反抗的,她理解小偷兒的苦衷,看到了偷兒善良的一面,所以英子對小偷兒更多是一種同情,而不是盲目的譴責,在本篇結束,英子能夠記得兩人的美好約定,發(fā)聲為“我們看海去”。這也是兒童天真純潔的特性所決定的。兒童感知事物,對事物的判斷是憑借自己的直觀感知,兒童無法理解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這正是由兒童的向善性決定的,他們本性純潔,質樸。由此產生了自然童心和社會意識的沖突。
作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讓兒童與文本中隱含的成人對話,正是通過兒童純真的視角和天真的話語表現,凸顯出現實情況的殘忍,并且并為未通過直接批判來譴責這種制度,而是通過強烈的對比去感知,讓讀者自己去感知,去理解,賦予了文章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現實意義。
二、兒童視角深化文章主題
林海音是以成人的身份來寫兒童的事,企圖達到她的寫作目的。作者以兒童視角構造了一個“城南世界”的直接目的便是追憶童年。正是這種情結,促使著作者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回憶著童年帶給她的美好回憶,以童年作為題材,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城南舊事》一書中,就由五個故事主角的離開引出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的“離開”主題和“童年不再來”的主題。
(一)“離開”主題的闡述
小說以幼童的視角觀測身邊人的聚散,五個篇章全部表達了“離開”主題,五篇文章全部通過兒童感知的記錄,客觀的呈現出“別離”的事實,并且在感情脈絡上逐步遞進,層層加深。由陌生人秀貞和妞兒,小偷,到遠親蘭姨娘,朝夕相處的宋媽,到最后一篇,英子的父親因為生病,永遠的離開了英子,作者的感情累積到高潮并爆發(fā),從而升華了主題,由人的離合到天人永隔。我們看到,五篇文章的層次逐步加深,與英子有關的朋友親人都逐漸離開了她,甚至由生離到死別,我們感受到,這一次次的離開,使作者感受到悲涼與無奈的人生哲學,兒童視角的選擇表述了作者的真情,使作者最后直接和英子融為一體,在文中多次懷念和呼喚著曾經走過她生命中的人事。兒童視角的選擇便使得作者運用天真的兒童話語在講述故事時并沒有過多的悲涼之感,因為兒童還意識不到離開以后難得歡聚的現實,正是這種巨大的反差使得故事的主題呈現的更加鮮明,更加劇了這種無奈之感。
《城南舊事》從篇章上看是由五個關于“離開”的具體故事組成的,如果從宏觀上俯瞰,小說本身又是一個關于“離開童年”的主題。故事包含著深遠的意味,既指代人事的離開,也指代過去美好時光的離開。
(二)“告別童年”的主題闡述
童年永遠是一種心理距離,永遠是一種心理切入,永遠是一種心理覓尋。正是這種對童年的渴慕使得作者不斷去追尋童年。在文本中體現便是對童年的告別,這種主題的闡述也是通過兒童視角來深化的。
小說在敘事上采用時間線索,即以英子的成長為脈絡。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們不難發(fā)現作者對這段童年時光的懷戀。五篇故事都是在大的時間背景下發(fā)生的,記敘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兒童生活,且故事的發(fā)生前后具有連貫性,在《我們看海去》一篇中,作者大篇幅地描寫了英子參加學校畢業(yè)典禮時的歡樂與憧憬,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篇中,英子已經具有資格,成為別人眼中的大孩子,終于代表畢業(yè)生發(fā)言時,她又是多么地渴望時光能夠停住啊。作者仿佛已經與童年的自己合為一體,共同發(fā)聲:“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在每篇文章結尾,偷兒,蘭姨娘,宋媽,爸爸離開前都囑咐英子,要她做一個大人。卻不知英子內心的抗拒。到最后,父親去世,英子不得不成長起來,她也真正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要照顧媽媽和弟妹,擔負起成人的責任。“人生的段落切割的如此倉卒,更襯托出無憂無慮的童年歡樂的短暫可貴”。
三、兒童視角與文學主張
林海音的作品經常表現出對兒童,對人生的熱愛,這種主張也貫徹在《城南舊事》一書中。兒童視角的選擇恰好幫助作者實現她的文學觀念。
(一)文學理論的實踐
整部小說都帶有一種淡淡的蘊含著哀愁的美麗。這也是林海音一直以來追求的文學實踐。林海音在創(chuàng)作時不是以成人的口吻去告誡讀者要做什么,她讓英子用純真的眼光和思緒帶領讀者深入故事,去探索她筆下的世界。英子沒有對書中主人公行為的好壞做結論,只是把故事講述出來,讓讀者體會評判,這樣遠比倫理說教帶給人的震撼更大,所以給讀者哀思之感,同時也符合林海音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
林海音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技巧,“舒服,讀起來要舒服、自然、簡潔、不別扭、不造作。多少年來,我自己在寫作中,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運用淺顯的文字和簡短的語句,來表達我的意思,好讓人讀起來更‘舒服一點”。作者正是想要表達心中之所想,達到“我手寫我口”的效果,拋開理論的束縛,想要達到這種藝術效果,純真的兒童視角自然成為她的不二選擇。
(二)語言的實踐
《城南舊事》在寫作時借助兒童視角天真自然的特點,使文本從語言的運用到結構的選擇都極為自然。作者運用兒童視角寫作技巧的把握,通過對語言,結構的巧妙安排,把文章雕琢的更加出色,把感情發(fā)揮的更加自然,實踐了她的清新自然、內容簡潔的文學觀念。
英子在惠安館里和金魚頂牛兒時:“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就把小英子孩童特有的好奇的天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為了觀看金魚,可以兩條腿跪得發(fā)麻。作品中的語言清新自然,充滿童趣,富有想象力,顯現出兒童特有的樂觀的天性。
四、結語
齊邦媛教授曾評價林海音的文章說“真想不到她在這樣小的格局里,有這樣大的氣派”。林海音正是通過兒童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北京南城一隅,以英子的視角展現身邊人的離合悲歡,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人生幾大主題的思考。讓我們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變化而起伏情感。當童年逝去,歡樂不再,我們隨著英子的視角完成她的童年之旅時,我們仍然會沉浸在這種氣氛中,深深地眷戀著它。
參考文獻:
[1]吳曉東,倪文尖,羅崗.現代小說研究的詩學視域[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67-75.
[2]王玥.純真無邪的童心視界——論《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敘述策略[J].現代文學,2008,11.
[3]滕云.尋覓童年——新時期兒童文學的一束思絮[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3,08:1.
[4]林海音.城南舊事[M].江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03.
[5]齊邦媛.超越悲歡的童年.林海音研究論文集[J].北京:臺海出版社,2001,5.
[6]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