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把“美麗的文詞”稱為“辭”,誰曾想到,在遠古時代,“辭”字原來是犯人的口供。金文的“辭”字,已經是一個會意字。它的左上邊是一只手(爪),左下邊是用繩子拴著的一雙手,右邊是個“司”字,表示一個人牽著一個被繩子拴著的人去找專管獄訟的有司錄口供。《說文解字》曰:“辭,訟也。”《報任少卿書》中有“其次不辱辭令”。這里的“辭”都是口供的意思。錄口供時,稍有不慎,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人們把社交、外交等場合能說會道的人稱作善于辭令。犯人錄口供后,充軍也好,殺頭也罷,都要與親人分別甚至永別。所以,古人又把“辭”賦予新意——“辭別”“分別”?!俺o白帝彩云間”“故人西辭黃鶴樓”,這里的“辭”都是辭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