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 王 娟
國際文化教育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就是在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寬容,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對待不同文化,尊重、理解文化差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文化也是必要的?!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提出了文化教育的目標。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離不開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新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同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利用教材內容、介紹文化背景、補充相關知識等渠道滲透文化意識,從而達到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以下筆者將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來例談國際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課前的熱身也就是課前的預習,可以使學生探究國際文化學習的渠道更廣,課堂學習更深入。新課程提倡探究學習,但課堂四十分鐘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需求。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的預習,掌握一些簡單的文化信息和通俗易懂的文化常識,形成初步的感知。作為教師,應在課前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如收集文字或圖片資料,設計一些與新授內容相關的小問題,讓學生先帶著任務去思考。預習之后,學生了解了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了初步的探索經歷,就如旅行前做好了攻略,提前了解了當地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旅行自然順利得多。英語課上也是如此,預習之后學生能與教師、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提出心中的困惑和難題,與教師的交流也更自然、更順暢。他們在課堂上就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去探究較為深入且更富挑戰(zhàn)性的問題,教師也能把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交流、資源共享。新譯林版5B 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的Culture time中,講述的是西方的Halloween(萬圣節(jié))。Halloween is on the thirty-first of October. Children usually dress up. They knock on people's doors and shout“Trick or treat?”for sweets.在上這個板塊前,筆者就在周末布置了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去查閱關于萬圣節(jié)的資料,收集圖片和歌曲,并設計了問題:What do Western people usually do at Halloween?How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學生們興致勃勃,在家與父母一起瀏覽網頁,翻閱書籍、雜志等,收集了關于萬圣節(jié)的一系列資料。在課堂上,學生們熱情參與,積極發(fā)言,師生互動熱烈。不但解決了關于萬圣節(jié)的一些知識點,還滲透了西方國家其他一些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如: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圣誕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等。
新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教材中,每單元都有一個Culture time的板塊,這一板塊主要講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不同,比如中外早餐飲食差異,中外交通行駛規(guī)則,中西方節(jié)日的文化知識,等等。如:6B Unit 3 A healthy diet的Culture time板塊中就講到了Chinese people often have some porridge and steamed buns for breakfast. Western people often have cereal, bread, eggs, milk and sausages for breakfast.中國人的早餐以粥、大餅、油條、包子等面食類為主,但西方人是以麥片、面包、牛奶、雞蛋、香腸等為主。介紹完早餐,筆者通過一段小語篇和一段小視頻,繼續(xù)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方在飲食習慣、餐具、用餐禮儀等方面的不同。中國人對飲食追求色、香、味俱全,追求藝術美,追求高雅的菜名,而西方飲食更注重科學營養(yǎng)價值,關注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理。如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以及一切他們認為沒有營養(yǎng)價值的東西。其次是餐具方面,中國人通常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和碗等,而西方人則使用刀、叉、盤子等。又如:6B Unit 4 Road safety的Culture time板塊中談論了中英兩國不同的交通規(guī)則,In the UK,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In China,except Hong Kong and Macau,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學完這兩句,筆者繼續(xù)補充了靠左邊行駛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泰國、日本、印度、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等,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再如:5B Unit 8 Birthdays的Culture time提到了西方人收到生日禮物后的處理方式,People in the West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學生們津津樂道,積極談論自己收到禮物后的處理方式。就在這些學習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深深地被吸引著,對英語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比單純地傳授英語書本知識更為重要,意義更加深遠。
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我們要學會在課外學習和運用英語。雖然我們生活的語言環(huán)境是漢語,但我們完全可以適當地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英語學習的氛圍。英語教師應盡量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際結合起來,與校本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將課堂內學習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國際文化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各種活動之中,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我校一年一度的外語節(jié)就為學生們提供了有利的機會,創(chuàng)造了學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環(huán)境。本屆外語節(jié),主題為“人與自然——歐洲”。圍繞這個主題,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校級活動——電腦報、手抄報制作和征文活動。學生們查找歐洲一些國家的知識,包括人文地理、飲食、服裝、交通等。通過圖畫、文字的方式制作了一張張漂亮的報紙,創(chuàng)作了一本本精彩的英文繪本和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或英文或中文。各年級組的活動也是精彩紛呈:低年級的英語兒歌表演,學生們的歌聲飛揚;中高年級的英語讀寫體驗營、單詞PK賽、英語情景劇表演、英文原版動畫配音等活動也都豐富多精彩。其中三年級的單詞PK賽,開展得有聲有色:第一輪比賽,要求選手們現場進行單詞大搜索,進行了歐洲各國各地的地名類、食品類、服裝類、動物類、水果類單詞的歸納;第二輪的單詞接龍,愈加激動人心。四年級的英語情景劇表演和六年級的原版英文動畫配音,更是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了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們了解了歐洲不同國家的文化,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自然離不開跨文化教育。接觸和了解國際文化,更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英語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