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上唐鎮(zhèn)中心小學 黃吉屏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啟蒙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各個課程的教學都會成為學生今后學習各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一直都是教師極為重視但也面臨較大挑戰(zhàn)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合理的寫作課程的開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已學到的語文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有效達到較高層次的教學效果。但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仍出現了較多的教學問題尚未解決,阻礙了小學語文課堂的現代化轉型。為了更好地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課堂進行充分的完善,本文從客觀實際教學中所出現的部分教學問題出發(fā),探討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更顯新意,有效革除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以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小學教育的相關探討當中,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漸成為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擺脫了過去僅是讓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一局面,提倡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以往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課堂中,教學活動形式單一的現象較為嚴重,教師不注重對于教學活動形式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僅是機械地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水平,但實際上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化的寫作課堂,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時,可以對教學活動形式進行適當的豐富,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小學生,開展趣味性的與寫作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進行記事類作文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上一個周末做的事情,在描述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學習的修辭手法,教師在聽完學生的描述之后,對學生描述的部分進行適當的潤色與加工,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fā)現自己出現的問題,并且能夠對于教師的修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一方法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達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達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作用的目的。
學生在進行寫作時的最大問題在于缺乏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而這也是教師長期忽略的問題之一。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對于寫作技巧的教學,讓學生用華麗的辭藻去充實文章,但往往用力過猛,缺乏真實素材的堆砌,導致文章缺乏真情實感,這也與當下的情感教學要求不相符合。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要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幫助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下筆如有神”。例如,教師在進行寫景類作文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植物園參觀,讓學生用心去感受植物園中的花草樹木,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描述所看到的植物。在結束參觀后,教師可以推薦相關的書籍,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模仿名家對植物的優(yōu)美描述,并要求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感悟,使文章有血有肉。這一教學方式的關鍵點在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改變過去課堂局限于教室內的思想,要將教學目光放大,讓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為教學所用。
寫作技巧的正確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的文章更顯特色,使文章更加豐富動人。但在過去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教會學生有哪些寫作技巧,而忽略了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使用所教學的寫作技巧,進行文章中心思想上的升華。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學會靈活運用教材課本,教材課本內的課文以名家著作為主,其運用的寫作技巧較為高超,教師在備課中要深入挖掘文章中所運用到的寫作技巧,從而有效幫助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山中訪友》一課的教學時,這一篇課文所用到的修辭手法較多,教師可以對其展開較為詳細的講解,如:“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這一句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就此對擬人這一修辭手法展開詳細論述,并且與學生深入探討此處作者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有何效果,有效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在寫作過程中更為巧妙地使用修辭手法,以提升文章的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部分所體現出的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作用愈加凸顯,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方式中的種種弊端也不斷暴露。在日常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新時代的教學目標為自身的教學追求,不斷在實踐中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性完善,突出寫作課堂的現代化特征,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助力。